為進一步了解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情況,深入了解沾化棗木雕刻技藝,青島農業大學“繽紛文化傳承,擎畫振興藍圖”濱州筑夢調研實踐團來到了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開啟了一天的調研之旅。
在沾化冬棗“嫡祖樹”所在地——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走進“沾化棗木雕刻”傳承人、“濱州市木雕核雕協會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負責人丁國勇的工作室,瞬間被琳瑯滿目的棗木制品吸引了眼球,從指節大小的棗核雕到半人高的棗木雕像,從花紋繁復的工藝品到質樸實用的板凳、織布梭,不大的空地上擺放著上百件棗木雕刻成品和半成品。
丁國勇表示,作為丁氏家族第五代傳承人,受家族熏陶,他從小就對木雕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沾化區是冬棗之鄉,種植著大概35萬畝冬棗,每年產生幾十萬噸更新換代的棗木資源,原材料比較豐富。”丁國勇說。對于修剪下來的棗木,丁國勇感覺非?上,就拿起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工具,利用棗木枝干、樹身進行創作。精致如花鳥蟲魚、人像玩偶,實用如鎮紙、馬扎、搟面杖、小型手把件,棗木帶給丁國勇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
現如今,棗木雕刻已經成為了當地深厚“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濱州市沾化區,一棵冬棗樹上不僅能結出綠色無公害冬棗,還能“種”出棗茶、棗蜜、棗酒,可以采摘旅游、制作棗木雕刻,冬棗的每個部分都得到了最大化的應用。
青島農業大學“繽紛文化傳承,擎畫振興藍圖”濱州筑夢調研實踐團 責任編輯:路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