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園學子三下鄉——探尋泰山皮影
我們通過參觀泰山皮影藝術館,了解了泰山皮影的豐富文化內涵以及其在新時代的傳播和傳承方式。他們觀看了包括《石敢當大戰惡狼精》在內的皮影戲表演,這些表演不僅展示了泰山皮影的傳統魅力,還融入了現代元素,如《時間都去哪兒了》和《武松打虎(新傳)》等創新劇目。
泰山皮影戲起源于清朝后期泰安城東翟氏家族,翟氏先祖是泰安城東人,大約在翟氏之前三代就已開始從事早期泰山皮影藝術的相關活動。
清朝后期,翟氏家族受泰安當地地方戲曲和泰山神話傳說的啟發,開始從事皮影戲表演活動。起初是自娛自樂、家族式的表演活動。后來隨著皮影制作工藝和表演技巧的逐漸成熟,翟氏家族開始嘗試著把皮影藝術作為謀生的手段,經常在東岳廟會、香會、鄉村大集等地方演出。當時,泰山皮影戲的影人多用紙張制作,不過由于演出活動頻繁,紙制影人容易破損,翟氏先祖開始用牛皮或驢皮制作影人。
清末民初,泰山皮影戲的發展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其演出遍布泰山周邊地區。這一時期,泰山皮影戲的聲腔由原來較為單調的山東梆子唱腔和地方小調,逐步豐富演變為老調、鼓調、南調、琴調、垛子板等,并且隨著觀眾藝術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影人的制作工藝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綜合本次實踐活動,可以看出泰山皮影不僅是一門古老的藝術,而且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深遠的文化影響力。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讓我們對泰山皮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展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