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園學子社會實踐:拾年味,傳非遺
非遺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一種源遠流長的記憶,是傳承活化的文化藝術基因,是自古以來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重地,山西省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深入了解山西非遺的現狀、保護與傳承情況,并為宣傳和弘揚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貢獻自己的力量,曲阜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尋竹非遺隊隊員李思逸前往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開展了以“拾年味,傳非遺”為主題的寒假社會實踐活動。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蘊含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各種帶有地域特色的非遺活動,這些活動不僅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同時也讓非遺得到了傳承和弘揚。

1月25日實踐隊員進入寧武縣高級中學校385班宣講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寧武毛尖茶制作工藝。春節期間,茶是走親訪友常見的禮物,實踐隊員這一活動很好地弘揚了茶文化。(李思逸 供圖)

1月29日實踐隊員為參加寧武縣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辦的2024喜迎新春文藝匯演暨表彰大會的孩子們講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面塑的知識。(李思逸 供圖)

2月1日,實踐隊員參加了寧武縣春節聯歡晚會,在會場欣賞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北路梆子。而聽戲也是春節的民俗之一。(李思逸 供圖)

2月4日在春節來臨之際,實踐隊員參加了寧武縣“筆舞新春歌盛世 文化慧民走基層”活動,在現場向書法家們學習毛筆字,體會手寫春聯的魅力。(李思逸 供圖)

2月6日實踐隊員前往寧武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海曉的海之曉工作室,向馬老師學習剪紙。在馬老師耐心仔細的指導下成功剪出一副帶有濃濃春節氣氛小窗花(李思逸 供圖)
通過參與和體驗這些活動,實踐隊員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價值。春節期間,大家可以通過參與各種非遺文化活動,如舞龍舞獅、戲曲演出、傳統手工藝制作等,豐富自己的節日生活,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宣傳和弘揚非遺文化,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同時,將這些非遺元素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可以為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開辟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