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林和他的“平民養老院”
“古梓州,豐雅頌,今三臺,富碧興”。為了深入了解鄉村養老事業建設情況,西南石油大學映江紅日巍巍照三下鄉暑期實踐隊來到了三臺縣塔山鎮敬老院進行志愿服務。敬老院距縣城36公里,院落依山而建,整體呈方形,在山體掩映下,顯得特別幽靜。
2008年汶川地震后,政府出資修建了這座養老院,用于幫扶塔山鎮五保戶,為他們解決養老問題。小小的養老院里只有李華林和楊阿姨兩個工作人員,他們每天早上六點起床,開啟忙忙碌碌的一天,準備三餐,打掃衛生,護理老人,晚上輪流值班,。
“ 每個房間的兩個床位旁都安裝有呼叫器,一抬手就可以按到,”李院長介紹道,他們每天晚上都會輪流值班,就是為了防止老人們突發緊急情況而不能及時處理,“有一次我們一個老人突發腦梗,還好發現及時,送到旁邊的中心醫院搶救,才撿回一條命。這些事情,千萬不能馬虎。”
跟隨李院長走入辦公室后,大家發現不大的工作區域卻被收拾得井井有條,左側、右側的墻壁上整整齊齊地掛著一排藍色文件夾,上面用標簽仔細地標注了每一位老人們的信息、醫保情況等等,足見工作人員極致的耐心與細心。當被問起是如何來到養老院工作時,李院長低頭回憶,自一三年退伍之后調至敬老院,他便選擇一直留在了這里。養老院的工作對于生自塔山、長在塔山的他來說,不僅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責任。“人肯定是會老的嘛,這里的人都是,但是我一直是這個初心。”
2008年汶川地震后,政府出資修建了這座養老院,用于幫扶塔山鎮五保戶,為他們解決養老問題。小小的養老院里只有李華林和楊阿姨兩個工作人員,他們每天早上六點起床,開啟忙忙碌碌的一天,準備三餐,打掃衛生,護理老人,晚上輪流值班,。
“每個房間的兩個床位旁都安裝有呼叫器,一抬手就可以按到,”李院長介紹道,他們每天晚上都會輪流值班,就是為了防止老人們突發緊急情況而不能及時處理,“有一次我們一個老人突發腦梗,還好發現及時,送到旁邊的中心醫院搶救,才撿回一條命。這些事情,千萬不能馬虎。”
跟隨李院長走入辦公室后,大家發現不大的工作區域卻被收拾得井井有條,左側、右側的墻壁上整整齊齊地掛著一排藍色文件夾,上面用標簽仔細地標注了每一位老人們的信息、醫保情況等等,足見工作人員極致的耐心與細心。當被問起是如何來到養老院工作時,李院長低頭回憶,自一三年退伍之后調至敬老院,他便選擇一直留在了這里。養老院的工作對于生自塔山、長在塔山的他來說,不僅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責任。“人肯定是會老的嘛,這里的人都是,但是我一直是這個初心。”
養老院的潘爺爺說:“李院長人很負責任,平時遇到什么問題給他反映,都會及時解決。”他就像一顆螢火蟲,在塔山鎮的這座小小的養老院里,散發著自己的點點微光。年華易逝,初心不改。三臺縣像這樣的敬老院有近十所,正是有如李華林院長一般堅守工作初心、以瑩瑩微光燃燒為民服務的工作信念的人,鄉村養老事業才能持續發展。
作者:陳星妍 來源:原創
- 反思孤獨社交,淡化疏離之感
- 中國青年網襄陽8月12日電(通訊員 吳伊)微時代”背景下,作為新青年一代的大學生,熱衷于運用網絡平臺進行個人社交活動,且學習能力強
- 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