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科普就是終身學習的一種形式。7月28日,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科教思政”社會實踐團隊深入河東區上杭路街道鳳麟里社區,開展科教宣講活動,為在場的青少年、學生家長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科學課”,探索家校社協同促進實踐育人新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實踐團成員圍繞水利灌溉技術,帶孩子們領略壁立萬仞的太行山上修建紅旗渠工程的卓絕偉力;講解水力發電科學原理,講述三峽工程如何抵御“洪荒之力”;以智能水位報警器小實驗為切口,讓孩子們自己動手組裝模型配件,向模擬水池“蓄水”,感受水、電能源融合的重要意義。現場氣氛熱烈,小朋友們積極參與互動,不時發出陣陣驚嘆聲和歡呼聲。
課程結束后,在場的一位小朋友說:“今天這兩節課,跟我們平時在學校里的很不一樣!我收獲了很多。在三峽工程這節課中,我知道了什么是水力發電,是將水的動能轉化成了機械能,也知道了三峽工程原來不僅可以發電,還能防洪,還能灌溉,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大工程!我們也要在生活中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不亂丟垃圾,一起保護我們的地球。”
科普工作責任重大,對于促進科學技術發展、提高公眾科學素質、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聯動,形成協同育人模式。社區作為活動的組織方,負責協調人員、場地等,為科普工作做好保障。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單元,在科普宣傳中發揮重要作用,此次活動就很好的調動了家庭的內生動力,不僅孩子身臨其境學知識,家長也參與其中多陪伴,在親子互動中增進交流、相互成長。而高校科學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就是科普服務的社會化,學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提供人力和知識資源,組織師生志愿者“傳經送寶”,解決群眾科學普及和“雙減”急難愁盼問題,并與社會和家庭一道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一直以來,電信學院十分重視專業實踐育人融合陣地的建設,與多個社區、學校、場館建立思政一體化基地,并依托“新時代·實踐行”“暑期三下鄉”等品牌化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發揮學科專業所長,加強與社會和家庭的聯系,將“科教思政”課堂深入基層社區,讓科學教育理念融入人心,建立起科學教育實踐應用場景。今后,學院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與不同科普實踐平臺積極合作,建好高校科教思政體系,用好社會科普課堂,激發社會資源的科普潛能,讓科普與教育“分進合擊”,支撐社會志愿服務一體化,為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的高質量發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