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并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抓早抓小、久久為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務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為切實響應國家傳統文化教育政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們更好地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樹立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在青少年心理播下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2023年7月17日,河海大學“追光”赴安徽渦陽支教團將美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設計了系列形式豐富,內容精彩的文化教育活動。
傳統文化進校園,古典紋案煥生機
在學校美術課程的基礎上,為向同學們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7月17日,支教團成員為學生們帶來以中國傳統圖案紋樣為主題的繪畫課程。在課程開始之際,支教團成員在黑板上為學生們一步步演示了如何繪畫各個傳統圖案紋樣的整體輪廓和局部細節。在帶領學生們完成各個紋樣的繪畫后,團隊成員細致入微地為同學們講解了每個圖案紋樣的誕生朝代以及背后所代表的深層寓意,這些紋樣從古老的青銅器到精美的玉器,從獨一無二的青花到繁復莊重的服飾,從建筑上的雕琢到古門上的老鎖……每個纖細又曲折迂回的紋路里都充滿了東方民族的想象,貫穿人們生活的始終,反映了不同時期的風俗習慣,傳承著人們對吉祥的期盼,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同時,支教團成員們希望同學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古代圖案紋樣的歷史與含義,對繪畫中的傳統文化更感興趣。在聽完支教團成員對每個紋樣的細致解讀后,每位同學都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順利地完成了作品。
圖為支教團成員教授如何繪制中國傳統紋樣。(張沫言 攝)
圖為支教團成員講解中國傳統紋樣。(張沫言 攝)
通過這次繪畫課程的學習交流,圣堯小學的學生們更加深入地認識了中國古代圖片文案的歷史與意義,加深了對傳統審美文化表達的理解,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與民族凝聚力,在心中播下了傳統文化的種子,為往后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圖為支教團成員與學校同學共同繪制傳統紋樣。(張沫言 攝)
豐富彩繪爬上墻,鄉村振興新篇章
為給鄉村建設注入青春血液,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號召,豐富學生們的校園生活,經與圣堯小學校長交流溝通,河海大學“追光”支教團成員們發揮自我專業特長,匠心獨運地為該校創作繪制了具有典型傳統文化特色舞獅的文化墻,展現中國古典文化的獨特美感與深厚的底蘊,在孩子們心中根植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保護意識,助力校園文化建設。7月17日,支教團墻繪組成員在完成初稿設計后,明確分工,用粉筆在墻上勾勒出清晰的輪廓,隨后同學們調出符合畫面需求的顏色開始作畫。經過同學們細致的涂刷,單調的白墻變得立體豐富,雅韻翩然。成員們發揮著自己的藝術特長,以丙烯顏料和畫筆為材料,采用舞獅與祖國千里江山相結合的繪畫形式,對鄉土傳統文化內容的宣傳以多種方式繪到墻面,向孩子們倡導著文明建設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汗水早已浸透了成員們的衣服,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一個奮斗目標,那就是為鄉村教育振興添上色彩,為農村創新獻出力量。
圖為支教團墻繪組成員繪制墻繪。(王先友 攝)
圖為支教團墻繪組成員與圣堯小學學生共同完成墻繪。(王先友 攝)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墻繪作為宣傳文明精神,提高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不僅能增強校園的藝術氛圍,而且在現如今傳統文化日漸式微的變數年代下,也在潛移默化中向圣堯小學的學生們傳遞了關注與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號。除此之外,這幅蘊含著傳統文化的舞獅圖也代表了“追光”支教團全體成員對傳承與保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信念和對圣堯小學全體學生的殷切期盼:希望每一位圣堯小學的學生心底,都有一方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在那沃土上,同學們會撒種,播種,最后收獲寶貴的精神果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圖為墻繪的最終成品。(楊丁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