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4日,華南農業大學“永根班” 暑期“三下鄉”知行合一實踐隊前往貴州遵義多個鄉村開展為期7天的紅色文化學習、實地走訪調研和黨性錘煉活動。實踐以“沿著總書記的足跡,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為主題,圍繞“紅色基因”、“非遺傳承”和“強農興農”三條主線展開,具體包括走進紅色教育基地感受濃厚愛國氛圍、與多個當地黨群服務中心探討農村發展建設、與手工技藝傳承人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
“紅色”精神現底色 遵義會議陳列館中時常出現“中央紅軍送給xxx百姓的xx物品”的字眼,身為黨員的隊員們紛紛感嘆,“正確對待群眾和得到群眾的支持,是長征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紅軍戰士們靠著和善的話語、嚴明的紀律、文明的舉止和事事為民的實際行動,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與擁護。濃厚的軍民魚水情,是紅軍順利轉移的堅硬基石。時至今日,長征路上紅軍為老百姓著想的故事,依然在群眾中口口相傳。
“萬峰插天,中通一線”,來到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婁山關的隊員們在登臨聳峙的小尖山時,終于體會到這是何等險要的兵家必爭之地。歲月淘漉,雖早已洗去歷史的烽煙,但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已經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成為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精神力量。
“這里的紅色資源豐富、氣候溫涼舒適、配套設施完善,我一定要推薦親朋好友來這邊感受一下!”不少隊員在各鄉村走訪調研中都紛紛感嘆道。這些成果,主要得益于遵義市依托紅色旅游資源,緊緊抓住“旅游興鎮”發展戰略,大興旅游基礎設施,配齊“吃、住、行、游、購、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讓紅色革命遺址煥發出新活力。
圖為實踐隊在蝦子鎮寶合村黨群服務中心交流分享“非遺”文化亮名片 “這個蠟染圖案好有民族特色,我也要買一份回去帶給朋友!”面對精彩紛呈的手工藝品,隊員們毫不保留地流露著自己的喜愛之情。而面對此情此景,無論是深耕刺繡蠟染的桐梓縣紅苗藝紡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馬建容,還是專攻板橋藤編的遵義市毅豐藤藝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馬毅,臉上總是掛著最親切真誠的笑容,欣慰自豪之情難以掩飾。
“妹妹,這個衣服好漂亮,哪里有得賣呀?”當隊員們穿上傳統紅苗民族服飾在龍臺村紅苗風情一條街體驗風俗民情時,收到了不少關注的目光。苗繡非遺傳承人馬建容在訪談時提到,“非遺傳承,年輕人參與是關鍵,如果沒有年輕人參與其中,或許就不會有越來越多受年輕人喜愛的作品出現。”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了解、喜歡并加入到傳承的隊伍當中,非遺傳承人有了更多的創新思考與行動,促進了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繁榮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隊員們利用“口述”記憶的方式,記錄非遺手藝傳承人的發展故事,并結合自身自媒體運營和視頻推廣經驗,制作民族特色宣傳視頻,通過“互聯網+”的模式,將遵義的“非遺”名片呈現給更多的受眾,為非遺文化“活態”保護貢獻力量。
圖為實踐隊穿上傳統紅苗民族服飾在紅苗風情一條街體驗風俗民情鄉村振興新“長征” 華南農業大學“永根班”暑期“三下鄉”知行合一實踐隊立足遵義這片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地,充分發揮高校與大學生群體優勢,將調查研究扎根田野。通過走進田間地頭和農家院壩,深層挖掘紅色遵義豐富的資源,探尋鄉村建設的發展歷史,并記錄鄉村振興歷程中親歷者、參與者、貢獻者的故事,以自己的方式向大眾展示著這片紅色沃土旺盛的生命力。
“人是歷史真正的主體”,無論是非遺傳承人,亦或是扶貧干部、產業園負責人、村支部書記,都保存著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背景下的地方記憶。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涌現了許多對鄉村建設有貢獻的村官。村民的記憶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淡化,最終隱匿在歷史的深處,而實踐隊以記憶為基石,通過聲音、文字和影像記錄,采集參與鄉村建設的親身經歷,記錄下老百姓眼中最鮮活、純粹、溫暖的鄉村記憶,建構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集體記憶,也希望能夠喚醒新一代人走好新時代的新“長征”。
圖為實踐隊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