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口村是一個回漢混居的村落,經濟基礎曾經較為薄弱。“共同締造”啟動以來,呂蒙口村通過分小組開小板凳會的形式,充分走進群眾、發動群眾,多措并舉切實解決各族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大大提高了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實現了從省級貧困村到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的蛻變。
開小板凳會有什么好處?呂蒙口村黨支部書記說道,“集群眾的智慧,這是第一個。過去是村干部做主,而現在是人民做主。第二個就是使咱們的發展更加惠民。”
呂蒙口村首先從直接關系人民生活的鄉村環境入手,集中清理垃圾與河中淤泥、拆除空心房和露天廁所,并仿照三國風格修建具有歷史感的居民建筑群,配備文化墻、子明書屋等具有當地民俗特點的文娛設施。這不僅大大改善了群眾的居住條件,而且豐富了群眾的閑余生活。群眾與干部共商共建,依據小板凳會的商討結果公開發布和執行《呂蒙口村共同締造民生實事項目清單》。不僅如此,群眾還積極投工投勞,主動參與翻耕土地、鋪設步行道路等勞動,親手將呂蒙口村改造成了環境整潔、屋舍儼然的“高顏值”村鎮。
吳王廟村與老灣回族鄉接壤,也是“湖北十大美麗鄉村”之一。吳王廟村最亮眼的是“三十余載零上訪”的可貴成果,三十年來“糾紛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村民零上訪”。這個成就得益于“共同締造”的扎根基層,得益于自治、法治、德治在吳王廟村的深度融合。
吳王廟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組建了以村干部、鄉賢“五老”為骨干的“平安吳王廟赤衛隊”,同時開展“普法大課堂”等法治活動,協助調解村里矛盾糾紛,形成“大家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層治理新格局。村民們互相監督,維護村規民約,遵守家訓家風,共同營造鄉里和諧的良好氛圍。有事兒大家一起商議,有活兒大家一起出力,村民們在村集體中逐漸找到歸屬感與獲得感,齊心走出脫貧致富的陽光大道。
考慮到村里孤寡老人、留守老人較多,吳王廟村還專門投資80多萬建設了老年“幸福食堂”。每天8元,70歲以上的老人就能享受專車送餐到家的服務。這送來的不僅是老人們的基本保障,更是共同發展路上緊密團結群眾的溫暖。
“村集體做出的決策,我們家肯定是百分百支持的。他們說怎么搞我們就怎么搞,大家一起出力,一起搞。”吳王廟村的村民說道。
在幾天的調研中,我們對如何開展群眾工作有了比以往更深的認識。而與曾主任的訪談,讓我們對“共同締造”的具體實踐更加明晰。
曾主任說道,“在‘共同締造’中,我們一定要避免形象工程。這就需要我們去聽、去看。形式決定內容,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從內容,內容決定形式。形式過了就不行。發揮效益的工程就不叫形象工程,群眾滿意的工程不叫形象工程。”一個工程到底有沒有實際效用,最終一定會反映到當地人民的生活中。只有真正下沉到基層去,才能不斷發現問題、改正問題,建設人民滿意的幸福生活。
同時,洪湖市正積極推進網格化治理,通過搭建城市網格化管理系統信息平臺,促進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標準化、精細化和動態化,極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而“網格工作”最終都需要網格員緊密聯系網格內的群眾共同參與完成。科技賦力治理,關鍵還在群眾。
通過幾天的實地考察與訪談,我們切實體會到了“共同締造”在洪湖市基層的貫徹力度與取得的卓越成績。“共同締造”就是要堅持黨政引領、群眾主體,就是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建設共管集民智,發展共建惠民力,決策共謀聚民意,效果共評聽民聲,成果共享暖民心”,洪湖市黨組織充分團結人民、發動人民,堅定地走在讓鄉村更美、群眾更富的康莊大道上。此次社會實踐令我們收獲頗豐,對洪湖市的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