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歷過疫情時代的人,相信你對 “囤藥”一詞一定不陌生。現如今我們處于后疫情時代,一些居民由于恐慌心理,仍舊會選擇購買大量藥品儲存家中。但是你知道嗎?在戰爭年代,我國醫藥物資是十分匱乏的,盤尼西林(早期的青霉素)等藥物嚴重短缺,許多浴血奮戰、身患重傷的戰士們因為得不到及時的藥物供給而壯烈犧牲。
2023年7月6日,煙臺大學藥學院“朝藥夕拾”實踐隊就此課題開展了實踐調研。
由于實踐隊前期聯系到的抗戰老兵不便于接受線下采訪,就采用了電話咨詢的方式了解當時的真實情況。在提到用藥情況時,老兵們異常激動,“護士會給我們幾個傷員用一瓶藥,物資嚴重匱乏,常常手術時沒有麻醉劑,全程幾度昏迷。”“要輾轉各地,一大批的戰士會因為水土不服或者當地水不衛生導致腹瀉,這類治療藥物供給不能滿足我們所有人,很多戰友都是強忍著痛苦作戰的。”抗戰老兵的話語讓我們感受到了當時藥物的短缺,用藥的緊張,同時我們也被戰士們頑強的生命力以及濃厚的愛國情懷深深地觸動,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尊重與學習。歷史不應被遺忘,它理應被銘記,我們也要從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悟、引領啟發。
之后,實踐隊前往了西軫格村和東軫格村,通過采訪村中老人,了解六七十年代的用藥狀況.
通過采訪實踐隊了解到,由于大多數村民不愿意長途跋涉走出村莊,況且也沒有錢去大醫院看病,一個名為“赤腳醫生”的職業群體促生。村民們反映到赤腳醫生大都出自于本村,他們隨叫隨到,服務熱情,很多都是不分晝夜得上門救治。但是由于條件有限,使用的藥品一般只有止痛消炎針劑、紅汞、碘酒、阿司匹林等。不過很多赤腳醫生為了增加幫農民治病的藥品,減少農民的醫藥負擔,會經常上山采集中草藥或者自己種植一些藥植。但由于大多數赤腳醫生只接受過短期的醫療培訓,所以在面臨一些疑難大病時也無能為力。有些村民盡管知道自己的病癥,但仍會因無藥救治而喪失生命。
這是五六十年代,再提起現在的用藥狀況,實踐隊在村民的眼中看到了光芒,他娓娓道來,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對現在的滿意,實踐隊也不禁感慨社會的進步為百姓們帶去了更多健康福祉。
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過往鄉村,當時的用藥緊張無不與現在的囤藥熱潮形成鮮明對比。雖然很多居民是因為恐慌心理、防患未然,但是這些所囤藥一旦未被及時使用,超過保質期限,就會造成價值流失,倘若未被正確處理,還會引發生命健康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所以今后“朝藥夕拾”實踐隊將積極向群眾引導健康用藥知識,增強群眾對后疫情時代的信心,化解群眾的危機感,避免輿論推波助瀾形成的囤藥風潮。
最后“朝藥夕拾”實踐隊建議大家自備藥品夠療程即可,切記過量儲存,避免過期失效,要學習安全用藥知識,充分認識過期藥品的危害,定期檢查家庭小藥箱,發現過期藥品主動交到附近的定點回收藥店,保障健康用藥環境。
回首過去,立足現在,展望未來,這條道路任重而道遠,以小我之力,躬行藥品綠色之風。煙臺大學藥學院“朝藥夕拾”實踐隊將不忘初心,堅定信仰,篤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