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籠帶雨摘初殘,粟粟生寒鶴頂殷。眾口但便甜似蜜,寧知奇處是微酸。”2023年7月6日下午,浙江海洋大學“鄉”約舟山調研團來到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白泉鎮,開展關于舟山晚稻楊梅的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活動。團隊以傾聽者的角度,縱觀白泉鎮鄉村振興前后的變化。
圖1 圖為團隊成員與阿軍家庭農場負責人合照
調研團深入白泉鎮的楊梅種植園、合作社和楊梅銷售市場等地與當地農民和相關產業經營者進行了深入交流,了解當地居民對晚稻楊梅種植、品質、銷售渠道等方面的態度和需求。同時,調研團認真觀察了楊梅的種植情況,白泉鎮的晚稻楊梅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品質不斷提升。農戶們參與合作社與企業合作,采用科學的種植管理模式,提高了晚稻楊梅的產量和品質。不僅農民的直接經濟收入快速地增長了,而且在數字化、智能化的支持下,拓展了產業的市場空間,促進了產業的轉型升級,進而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圖2 圖為團隊成員調研楊梅基地
圖3 圖為舟山晚稻楊梅
鄉村振興后的白泉鎮充滿著活力,但滿招損,謙受益,不能僅僅滿足于此,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據調研團調查,目前楊梅的銷售渠道還相對狹窄,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體商販,因此存在一定的銷售壓力和不穩定的情況。調研團負責人表示,將會匯總問卷調查收集到的數據,并結合實地調研結果,撰寫詳盡的調研報告并將調研成果提交給相關部門和楊梅種植合作社,為晚稻楊梅的發展提供科學的建議和指導。期望在不遠的未來,能促進當地晚稻楊梅產業的健康發展共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圖4 圖為楊梅籃子
圖5 圖為團隊成員進行問卷調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依靠理論課堂,也需要加強對社會實踐的重視。實踐是行走的思政課,特別是在鄉村振興的大環境下,調動起師生對社會實踐的能動性,也就是調動起師生對中國實際的思考與認識。此次調研活動不僅提供了學生們實踐的機會,也促進了校地合作與互動,為浙江海洋大學的學科建設和社會服務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學生應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錘煉高尚品德、矢志實學實干,服務“三農”,將學習成效轉化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建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