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浙江農林大學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出發至臨安太湖源鎮東坑村進行考察調研。旨在增強青年對于鄉村振興工作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鍛煉青年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農村的改革與謀求發展提供好的建議。
實踐團在村委劉世文副主任的帶領下來到太湖源鎮東坑村茶園基地。在劉主任的介紹下,實踐團成員了解到,東坑村被譽為中國有機茶第一村, 素有“東坑茶 西坑水”的美譽!杜R安縣志》載道:“天目山頭茶之香者,勝過龍井,所謂天目云霧茶是也”。古時這里產的名茶通稱“天目云霧”、“天目山茶”,早在唐代就被列為上品,明代被列為“貢茶”。東坑茶還被茶圣陸羽編寫進了《茶經》:“臨安、於潛二縣生天目者,與舒州同。”現也曾榮獲臨安區天目青頂評比大賽銅獎。

劉主任還為實踐團展示了茶葉的采摘方法,需要用大拇指和食指掐住一芽一葉,避免用指甲折斷致使變黑。他還告訴實踐團成員茶葉的采摘需要看季節,一開始是一芽一葉,然后是一芽兩葉,一芽三葉。
通過后續交談,成員們了解到茶葉是村里的主要產品,早在15年前東坑村就成立了有機茶合作社,開展了產業化合作模式。近年來,在黨委政府的支持與幫助下,茶葉銷售有所改善。但還存在著發展幫扶產業思路不夠明確、路徑不夠清晰、基礎不夠牢固、聯農帶農機制不夠健全、配套支持政策落實不夠精準等問題。酒香也怕巷子深,東坑茶雖然味美,但品牌局限于臨安地區,出了臨安,名氣遠遠沒有西湖龍井,安吉白茶這么大。這也正是提高東坑茶銷路的痛點。
了解情況后,實踐團隊通過討論,認為要發揮東坑村的茶文化優勢,幫助建立東坑茶產業,建立特色茶品牌,要深刻領會把握推動幫扶茶產業發展的路徑方法,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增強市場經濟意識,統籌考慮市場需求和本地茶資源稟賦,科學謀劃推動幫扶茶產業發展,把特色優勢茶產業培育好、發展好,縱向貫通產加銷、橫向融合農文旅,不斷做大做強。團隊為東坑茶品牌進行形象IP設計,深挖背后的品牌故事,設計制作產品文創,用文化帶動經濟發展。同時在公眾號,小紅書,抖音等平臺加強東坑茶宣傳,提高知名度,打開銷路,幫助東坑村茶農將茶葉更好更快地銷售出去。發揮大學生的力量打響茶葉品牌,助力村民增收。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要充分發揮青年新農人的力量,為鄉村振興和農村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