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綠色興農,開展化肥農藥對土壤污染調查是保護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大量的化肥農藥的使用直接影響地土壤質量。如農田土壤酸化面積擴大、程度增加,土壤生物多樣性下降、土傳病害加劇,制約土壤多功能發揮。為全面推進綠色興農,大力宣傳發展綠色農業的戰略意義和現實作用,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新的資源觀、發展觀和生態價值觀,提高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的目覺性。積極倡導綠色消費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探索建立農產品優質優價加制,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外在動力。赴滁州市全椒縣綠色興農實踐小分隊成員們決定于6月25日赴滁州市全椒縣調查當地農業用地的污染情況。
6月25日,實踐小組成員前往滁州市全椒縣開展暑期調研活動。此次活動主要從采取訪談和實地考察兩種調研方法,了解當地土地污染問題。出發前,團隊成員通過互聯網、大量有關文獻調查國家農業政策、農業中化肥農藥的使用情況以及農作物的產量的資料,并確定實踐地的地理位置,了解實踐地主要種植物,化肥農藥、農機使用情況,以及土地治理進行大致的了解,制作調查問卷,對人們對農業用品土壤污染的危害的了解情況進行了大致分析。
在對前期發放的線上調查問卷進行整理,團隊成員們發現,大部分居民對農業用品對土壤的污染了解甚少,對其看法還停留在低危險,低污染的階段,并且對與如何知曉和監管居住附近土地污染情況的方法也不太了解。對此,成員們認為應該加強居民的土地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居民對農業用品對土地污染的認識并了解如何綠色興農。
到全椒縣后,成員們首先與全椒縣當地鄉村村民進行訪談,了解當地村民對農業用品對土地污染問題的了解程度,并通過走訪了解當地村民使用化肥、農藥種類,農業機械使用情況,對前期資料收集階段進行補充。了解當地農業局、環保局對土地污染管理方式及政策。通過走訪當地村民和觀察當地土地,小組成員們對該鄉村的土地污染情況有了進一步了解。
實踐成員在所調研的區域內的周邊鄉村進行了走訪調查。在與周邊居民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得知滁州市近年來對于土地污染情況的監管更加嚴格。滁州市生態環境局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環境安全風險,采取了多項措施,一是深入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強化統籌調度,持續開展調查對象全面性核實,嚴格質量控制,按時保質安全完成采樣調查和技術成果集成工作。二是加強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深入開展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全口徑排查,完善排查清單,采取減排措施。三是穩步推進化肥農藥“兩減”工作。繼續組織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加強廢棄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構建體系完備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網絡,大力推進地膜使用標準化、減量化,強化農膜回收科技支撐。選擇農膜使量較大的縣,開展廢棄農膜回收利用試點,貫徹落實國家出臺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辦法,妥善處置農藥包裝廢棄物。持續推進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排查整治,切斷鎘等重金屬進入農田的途徑。
為了發展綠色農業是建設資源節約型,讓更多人認識到土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成員們按照家技術規范、標準、規程對滁州市全椒縣農業區農業用地及附近水源污染狀況調查或勘查。進行現場鉆探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確定地塊土壤污染范圍和污染程度。并決定組織附近村村民群眾和本班同學觀看以無可挑剔的視覺和鏡頭,以極具震撼力的呈現方式的農業用品對土地、環境等污染科學紀錄片。觀影人員都深刻認識到紀錄片所表達出的“實施綠色興農,打造生態農業新樣板”這一理念。
成員們根據所采集的土壤成分含量討論當地農業用地的污染問題。本次調查中的主要內容包括:(1)按照國家技術規范、標準、規程進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或勘查,根據存在土壤污染的土地范圍和特征,制定現場采樣工作方案。(2)進行現場鉆探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確定地塊土壤污染范圍和污染程度;(3)根據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獲得的檢測結果與相關標準值進行對比,判斷是否需要開展進一步詳細調查。(4)根據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評價結果以及項目業主提供的地塊相關資料編制 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根據檢測數據分析污染大致情況,通過專業知識查詢、向相關領域專業老師請教。對農業化肥、農藥、農用機械等污染源改進方向進行設想和實踐。利用專業知識對農村振興、綠色興農方面做出實際行動。
三下鄉已經圓滿的畫上了句號。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調研農業用地污染的過程,更加的加深了我們對發展綠色農業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重要內容的認知。希望在完成此次調查后,使綠色興農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