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趣學義教課堂上,我們這些"小老師"也化身同學們的好伙伴。與他們共同閱讀黨史書籍、體驗剪紙折紙手工課和戶外體育鍛煉小游戲的過程,其實也有助于增強我們吃苦耐勞、克服困難、團結友愛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以人為鑒,可以正衣冠。小朋友雖然年齡比我們大朋友小,但仍然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在義診活動中,參與的有當地的老人和老黨員干部。與他們義診途中,他們與我們分享了他們那個年代的革命斗爭故事從觀察中,我們發現,老人們普遍年過花甲,但很多都身體硬朗。我思考,這應該是革命年代留給他們老一輩的經驗:要常鍛煉,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反觀我們大學生自身,假如假期時沒有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是否還會主動外出,去到山莊、下到田野,體會自然風光、鍛煉健康身體?還是選擇留在室內看著手機、刷著資訊?我想,這些問題老一輩已以身作則,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堅持體育鍛煉,保持身體健康!我們希望,借本次活動,收集到的老人們對醫療的意見和建議,能為社區提供更優質的便民服務添磚加瓦。
在義診義教之后,“紅風古鳶”實踐隊跟隨書記來到了于那漠村的陽春市崗美鎮暉騰鵝養殖場,占地總面積55畝,現有陽春白鵝12000只,年產白鵝種苗27萬只,該養殖場近年來與忡愷農業工程學院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學院專家經常前來養殖場傳授推廣“白鵝反季節繁育技術”。2019年,該養殖場被評為“廣東省示范家庭農場”。目前,崗美鎮的白鵝規模養殖戶已有380多戶,白鵝年出欄量66萬只,每年還有300多萬只白鵝種苗供應全國各地,年產值達1.6億元。
在書記的幫助下,實踐隊員們了解到許多關于鵝疾病的知識。例如,關于鵝舍的清潔,一般來說是半年清洗一次,假若像從前一般,給鵝喂養的飼料跟鵝生活環境中中沒有添加抑生菌和的話,是需要一天一洗的,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而且經過處理后的污水跟鵝的排泄物可以回收使用,做成有機肥,使這個養殖系統最終形成一個閉環:如今,給鵝喂養的谷物來自于附近的糧倉,糧倉里放置三年后的谷物對于人來講是有害,但對于鵝類來講是可以食用的;倘若出現鵝類病死的狀況,養殖場負責人會將病死的鵝先進行消毒,再放置在專業的處理池處理;對于養殖種鵝而言,偶爾病死一兩只是正常的;種鵝的死亡率每年大約是百分之十;目前,該養殖場不存在飼料污染的問題,因為該養殖場養殖的大多數都是種鵝,不存在藥物殘留的問題,而且養殖種鵝是很講究的,不能在產蛋期間喂養抗生素,不然會影響產蛋。之外,飼養員帶著隊員們進入了鵝圈中,教導隊員們如何喂鵝。隊員們切身參與道這個活動中。
接著,紅風古鳶”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又走進陽春潭簕村,重溫那些令人感動的歷史時刻,感悟先輩的革命拼搏精神,勉勵自身奮斗前行!潭簕村,廣東省的首批“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之一,洋溢著新農村建設的精神風貌,同時也是廣東省傳統教育基地的示范點,陽江市基層黨建示范點的閃耀之星。近年來,在“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項目的引領下,潭簕村以紅色旅游片區為載體,傾力打造了一系列令人心潮澎湃的景點,其中包括紅色展館與紅色長廊,它們如同兩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本次團隊來到了潭簕村的紅色黨建文化主題公園。在講解員的帶領下,紅風古鳶隊的成員們同書記一起來到了潭簕村的紅色展館,在觀賞途中,每一個紅色文物與紅色遺址都充滿了濃厚的歷史風韻。這些歷史遺跡得到了精心呵護和修復,那些曾經見證了歷史滄桑的鋪仔寨交通聯絡站舊址和小水河稅站鋪仔寨流動收稅點遺址,在修復后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成員們重溫那些令人感動的歷史時刻,感悟先輩的革命拼搏精神,勉勵自身奮斗前行!此外,在參觀潭簕村紅色展館時,團隊遇到了來自廣東金融學院和廣東理工學院的實踐隊。為了進一步加深交流,來自三校的團隊聯合表示:堅定步伐跟黨走,貫徹落實好本次三下鄉的宗旨要求,在游歷潭簕村紅色文化主題公園的過程中,牢牢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扎實做好主題教育。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揚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