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蔥蘢歲月,已近80載。合肥工業大學踏雪尋春,涵強國興邦負鼎之愿。扎根江淮,工業報國,丹心日月可鑒。千里跬步,三徙其址,數易其名,薪火相繼展宏圖,云起龍驤創紀元。
沿著歷史的車轍,回望過去,難以忘懷,一個工大領路人秉承工業報國之志,勵精圖治、篳路藍縷,激起后輩迎風巨帆高掛、淬煉精神創新的豪情,他就是工大老書記——孫宗溶(1953年8月——1962年7月期間任合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翻開歷史這本厚重的書,孫宗溶一直將個人的抱負匯入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的洪流中。從加入共產黨,力求民族獨立;到接任工大黨委書記,力爭工業興國。孫宗淙先生見證祖國從山河破碎到如今國富民強,帶領工大聲名鵲起。無論是皖南革命歷史紀念館,還是合肥工業大學校史館,都有孫宗溶事跡的記錄。
孫宗溶,生于蕪湖,幼年讀過數年私塾,皖南中學畢業后1935年考入宣城高級師范學校。大革命時期,著名共產黨人惲代英、蕭楚女等曾在宣師教書,留下革命種子,孫宗溶深受熏陶,品學兼優,思想進步。1938年3月,孫宗溶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4月加入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畢業后分配至皖南新四軍軍部,又由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派至皖南特委工作。在特委青年部任干事,1939年1月初,特委調孫宗溶任涇縣縣委青委書記。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孫宗溶先生為了國家獨立投身于革命事業,在皖南事變發生時,面對艱苦的條件,踔厲奮進,開拓進取,使得皖南地下黨成為白色恐怖下的紅光,照亮皖南大地。在五十年代,孫宗溶先生又將自己投身于祖國發展的浪潮中,擔任合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期間牢記工業報國使命,又在學校發展過程中內行改革,外求強援,使得工大在各個方面的工作和地位都取得了飛躍,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貢獻了“工大力量”。
1958年,孫宗溶請求上海各高校支援安徽高等教育。經華東局和上海市委的按排,學校調進同濟大學俞征教授、華東化工學院宋延愷教授充實了師資力量。校舍和設備也不斷擴建和發展,學校條件大為改善。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打下了學校擴大和發展的基礎。
為了貫徹教育革命,孫宗溶、蔡秉久等人提出以教育為中心,實行教學、科學研究和生產勞動相結合,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內,全校建立各種工廠和生產機構57所,科學研究機構20余所,試制成功新產品、技術革新、創造發明1500項,使學校各方面工作得到了飛躍。
“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孫宗溶老校長的故事完美詮釋了“工大人”不畏艱難的革命精神和情系于國、丹心報國的奉獻精神。從建國的紅色革命,到建國后的工業報國、工業興國,孫宗溶將自己畢生的心血傾灑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之路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工大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創造了工大史上三大輝煌成就:從淮南遷址合肥,學校完成從專科到本科,從普通本科到全國重點的轉型升級。
繼孫宗溶之后,工大人先后完成了從全國重點高校到“211”工程建設高校再到“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新蛻變,期間涌現出了陳鯨、盧秉恒、楊善林等一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們以工業強國為使命,敢于夢想、勇于拼搏、善作善成。
飲水思源。合肥工業大學能有今天這樣巨大的發展,我們能先后在這座學校受到良好教育,怎能忘懷工大老書記孫宗溶的創校艱苦和殷殷囑托?工大人要繼續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工大精神,秉承“厚德、篤學、崇實、尚新”的校訓,要懷揣工業報國的夢想,擔負時代發展的重任。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進入二十一世紀,雖然我國在航天航空、量子通信、5G技術、軍事工業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高端制造業、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核技術等諸多領域仍然面臨著被西方國家卡脖子的風險。我們合肥工大人需要以老書記孫宗溶為榜樣,繼續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工大精神,扎根學校求知求智,奮楫揚帆,讓生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中綻放出絢麗的火花。
文/ 高紫顏 劉聰; 指導教師/ 孫超平 方留 徐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