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星戴月“趕路人”-記探訪新安醫家“張一帖”
7月5日,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三下鄉”實踐團隊走進位于黃山市歙縣深渡鎮定潭村“張一帖”的新安國醫博物館,“張一帖”第十五代傳人李梃正在新安國醫博物館大門前等待。在李老的帶領下,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三下鄉”實踐團隊進入博物館,了解“張一帖”的傳世故事。
“一帖傳世四百載,十六字家訓代代傳”,以內科為主的歙縣定潭村“張一帖”被認為是歷史最悠久的、當代影響最大的家族之一。說起“張一帖”,不得不提及李濟仁和張舜華。李濟仁和張舜華是“張一帖”第十四代傳人,其中李濟仁是全國第一屆國醫大師。他們行醫七十余載,把脈、開方、抓藥、煎藥這些技藝早已熟記在心。“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李老介紹說,行醫不僅要醫術精進,醫德高尚,還要遵守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的準則,正因為家訓家風的傳承,張家流傳著“一花開五朵”的佳話。末藥作為“張一帖”的家傳方藥,形成了“調寒熱,和氣血”等鮮明的診療特色,被人們評價為“一帖良藥起沉疴”,李老介紹說,末藥在張根桂的改良下,擁有十八位固定的中藥,并根據四時節令的不同進行加減,擁有顯著的療效,治愈無數病患。
為了將“張一帖”這一百年醫術傳承并發展,李老及其夫人共同承擔起家族重任。2011年,“中醫診法(張一帖內科療法)”成為新安醫學第一個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2016年3月新安國醫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目前仍在持續擴建、完善中。
目前,“張一帖”的末藥不僅在歙縣聞名,在全國中醫流派中占有一席之地。李梃表示:作為“張一帖”的第十五代傳人,我有義務去守護家族傳承,發揚“張一帖”,不僅讓全國各地人民都了解“張一帖”這個新安醫家流派,還要讓更多病患得到治療,進一步傳承發揚歙縣定潭“張一帖”。團隊成員胡慶齡同學說:“聽完李老的介紹,不僅要學習“張一帖”高超的技術、高尚的醫德,為新安醫學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還要身體力行的傳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家族精神,進一步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建設的重要論述,為弘揚家庭美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作楷模、行表率。”
時間:2023-07-17 作者:崔宇欣 任曉橦 紀志誠 來源:原創 關注:
- 背上的星光
- 我們出生的時候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身上會沾上星光的顏色,而有些人星光的顏色,在背后上,也許自己看不到,旁人卻能看到他閃閃發光。
- 07-17
- 保持熱愛,奔赴山海
- 夏日炎炎,樹上的蟬聲鳴叫不止,絲絲燥意涌上了我的心頭,讓我不僅回想起我來到“萌芽”的點點滴滴。看著學生們成群結隊的、歡快的踏入
- 07-17
- 愛國之情由心起,教育之心因情落
- 清晨,伴隨《義勇軍進行曲》的緩緩響起,上杭中學的國旗正在跟著《義勇軍進行曲》的節奏緩緩上升,同學們神色莊嚴肅穆,眼神跟隨紅旗上
- 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