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學生網宣城7月13日電(通訊員 陳藝萱 馬煜坤 徐夢婷)“記取皖南英雄血,他年化作映山紅。”為引導廣大青年深刻感悟鐵軍精神,傳承黨在長期奮斗中筑就的偉大抗戰精神,緬懷在皖南事變中獻身的無數革命英烈,7月10日至12日,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皖南紅色實踐調研”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徐君老師的帶領下前往涇縣云嶺鎮開展為期三天的參觀調研,開展“重走新四軍道路,傳承鐵軍精神”主題實踐調研活動,對新四軍在皖南背后的革命故事進行挖掘。
燃紅色記憶,于軍部舊址追憶往昔7月10日,經歷了近兩個小時的車程后,實踐團隊抵達涇縣云嶺鎮。稍作整頓后,便步行前往了新四軍軍部舊址司令部。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實踐隊開啟了重溫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的第一站。
整個新四軍軍部舊址共分為三進:葉挺居室、新四軍軍部參謀處、作戰會議室。葉挺將軍居室的一面墻上,懸掛著一張令人動容的老照片,那是葉挺夫婦與次子葉正明的一張合影。在戰爭年代,無數軍人舍小家為大家,毅然決然地將熱血和生命奉獻給革命,對國家和平統一、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是他們特殊的家國情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葉挺先生報效國家的勇氣和獻身使命的激情鼓舞著數以千計的士兵,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付出了巨大犧牲。正如葉挺先生所言:“戰士們,只要我們不放棄,總有一天中國一定會從戰火中走向光明!”,而他的偉大精神也化作巍峨高山,筑起中國革命堅若磐石的鋼鐵長城。
步入新四軍軍部參謀處,可以看到墻上陳列的一系列歷史照片和文件,這些珍貴的資料訴說著那段英勇抗戰的歲月。參謀處的布置體現了當時軍部指揮工作的緊張氛圍。桌上整齊放置著當年的文具和用具,仿佛定格在戰火紛飛的歲月。墻角的地圖展示著各個戰略要點和戰線,展現了當時指揮員們精確而果斷的決策。
圖為新四軍軍部參謀處 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孫睿 供圖
第三進的作戰會議室曾是新四軍軍部的指揮中心,是眾多英勇戰士們制定抗日斗爭戰略、決策重大行動的重要場所。如今,這座歷史建筑成為人們回顧和領悟紅色革命歷史的珍貴之地。兩側的墻壁上懸掛著作戰地圖,在未召開作戰會議時,均可由布簾遮擋,保證了作戰機密的安全性。
傳鐵軍精神,在新時代中砥礪前行7月11日,云嶺鎮駐村第一書記胡隆云同志帶領各高校實踐團隊結合新四軍鐵軍精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的經歷。她描繪了習近平總書記年輕時冬天在鄉里搶著干最臟最累的工作的情景,習近平總書記干活時飽受冰碴和污水之苦,卻展現出堅韌不屈的人格魅力。這種“自找苦吃”的精神結合“鐵的信仰、鐵的擔當、鐵的意志、鐵的紀律”的鐵軍精神,是對當代青年矢志奮斗、堅韌不屈的生動教育。胡書記用生動的故事,直觀的描述,讓成員們更深刻地理解了我黨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以及鐵軍精神的新時代內涵。
圖為胡書記為三下鄉團隊講授黨課 通訊員 多彩大學生網馬煜坤 攝
祭英烈之魂,乘先輩蔭蔽昂霄聳壑(踔厲奮發)7月12日,團隊成員在徐君老師的帶領下乘車前往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祭英烈之魂,傳紅色血脈。
“青山埋忠骨,精神育后人”,這是江澤民為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作的題詞。沿神道而上,被分為三個層次的九十級臺階寓意當年九千新四軍將士兵分三路縱隊抗日,四座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闕和廣場中心四塊顏色的方石皆以數字寓意新四軍的四,七米的高度隱喻皖南事變戰士們浴血奮戰的七個晝夜,像這樣極具革命浪漫主義精神的寓意物象在陵園中數不勝數。圓形黑色花崗石墓池后邊的祭臺上燃燒著常年不息的火焰,象征著先烈們熊熊燃燒著的生命之火永不會熄滅。天空中太陽的光亮從墓池上方的圓孔垂灑,先烈們的奮斗不息的革命精神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在參觀結束后,實踐團隊懷揣著對無數先烈壯烈殉國的悲痛沉重和對奮斗不息的革命精神的崇高敬仰,向長眠于青山中的革命烈士們敬獻花圈并三鞠躬默哀。在那一刻,一只花圈被賦予了更深刻的意義,它凝聚著團隊成員對先烈們訴不清、道不盡的感激與懷念,同時也是先烈們偉大形象在皖南人民、全國人民心底的豐碑的化影。最后,實踐團隊隊長帶領著全體隊員重溫入黨誓詞,響亮有力的聲音回蕩在巍峨青山之中,訴說對烈士們舍身為國的崇高精神和英勇行動的最高敬意和感恩,表達對珍惜維護來之不易的美好和平生活的信心與決心。或許,記憶會被時間所沖淡,但新四軍躑躅于云嶺、跋涉于涇川的行跡永不磨滅。
圖為實踐團隊為革命英烈敬獻花圈 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孫睿 攝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此次的暑期調研活動,讓實踐團隊成員從歷史遺物中感受到抗戰革命事業的艱辛以及新四軍先輩們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實踐團成員表示,要在“重走新四軍道路,傳承鐵軍精神”的同時,將鐵軍精神“內化于心,外踐于行”賦予鐵軍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接續奮斗!

圖為團隊成員于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合照 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孫睿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