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月2日,為踐行“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初衷,進一步了解畬族非遺文化,傳播和推廣畬族非遺彩帶,尋找促進畬族非遺彩帶傳承創新積極向好發展之路,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彩傳畬情團隊于中國畬族博物館近距離欣賞畬族彩帶制作工藝,從民族歷史、傳統服飾、民間藝術、建筑風格到生活習俗,全方位了解畬族傳統文化。在畬彩傳承人藍延蘭老師手下,彩線分明,竹板輕撥,細密的經線與緯線構成了畬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圖騰。此外,團隊通過直播的方式,在各大新媒體平臺,推廣宣傳畬族彩帶編織技術,以文振興鄉村。
7月1日上午,為深入了解了畬族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團隊有幸參觀位于景寧畬族自治區的畬族博物館。該博物館為團隊提供了一個全面了解和欣賞畬族彩帶的絕佳機會。
走進博物館,團隊首先被豐富多彩的畬族文化展覽所吸引。從畬族的歷史、傳統服飾、民間藝術、建筑風格到日常生活習慣,這些展覽全方位地展示了畬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畬族文化展覽豐富多彩,畬族的服飾獨特而精美,色彩鮮艷,圖案多樣。
在參觀過程中,團隊還見到了一些正在制作畬族傳統手工藝品的工匠。他們的精湛技藝和對傳統手工藝的堅守讓團隊深感敬佩。工匠運用一塊竹板,兩根小圓竹段就可以編織五顏六色的彩帶。一挑一撥,五彩絲線翻飛于涂涂的指尖,一條精美的畬族彩帶便開始成形。這些手工藝品不僅是畬族文化的象征,更是畬族人民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的體現。


同時,團隊還與畬彩傳承人藍延蘭老師進行了熱切友好的溝通交流,為之后的采訪與直播合作奠定了基礎。參觀結束后,我們深感畬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和獨特魅力。
次日,實踐團隊再次前往中國畬族博物館開展直播采訪活動。活動采取線上線下雙聯動直播形式,通過抖音、小紅書、微博等各大新媒體平臺,實時直播畬彩傳承人藍延蘭老師的彩帶編織與受訪過程。在直播過程中,畬族非遺彩帶傳承人藍延蘭老師穿著傳統的畬族服飾,一邊細致地編織著彩帶,一邊針對畬族彩帶的背景介紹、技藝傳承、文化內涵、市場前景以及老師本人同非遺彩帶愛好者的交流互動等多方面進行解析答復,對團隊與線上觀眾的提問給出了清晰有力的答案。這也使得此次畬族文化面對面交流顯得更為難能可貴。采訪過程中,彩帶傳承人藍延蘭表示,“希望年輕人多去了解畬族彩帶,將彩帶推薦到更廣的市場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彩帶動人的一面,促進彩帶發展。”

或許不僅是藍延蘭,也不僅是彩帶傳承人,所有的非遺傳承人都希望自己所掌握的舊事物能夠煥發新的活力,成為一顆閃耀的星。在此之后,團隊基于中國畬族博物館手工藝文化相關展區,進行線上平臺直播講解。實踐團隊充分利用已知文獻,以手工藝的工具性、文化性為切口,多角度介紹畬族彩帶等手工藝文化展品。據直播統計數據,在所使用的微博與抖音直播平臺中,持續直播時長48分鐘,共計觀看人次500次以上。
團隊于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彩傳畬情”畬族非遺文化主題短視頻同樣獲得了大量的關注與點贊。“視頻制作非常用心,我剛好很想了解非遺文化的相關內容,對我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一名網友評論道。
通過此次直播活動,畬族非遺彩帶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傳播,利用新媒體形態激發了觀眾對于畬族彩帶的熱情和興趣。隊員們也表示,“此次直播不僅是一次自我認知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場面對社會公眾吸引了解的過程,皆在于為彩帶傳承與進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青年大學生們利用新時代的科技,向非遺文化伸出的每一只手,奉獻出的每一份力,都在為新農村的文化繁榮添磚加瓦。此次直播的活動,團隊深切感受到畬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雖今日活動已結束,但探索將永不停息,彩傳畬情團隊將一直在路上,助力文化振興,展現鄉村魅力!精神,薪火相傳;文化,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