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社會實踐旨在深入了解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探尋其中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我們選擇了剪紙非遺項目進行尋訪和體驗,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的學習。7月3日懷化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參觀了黔陽古城非遺剪紙館,虛心向非遺傳承人學習簡單的剪紙學習,希望通過將剪紙與法治相結合,既可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又能傳播法治思想。
(吳旺姣 攝)
在實踐活動中,我們首先參觀了當地的剪紙藝術館,了解剪紙的歷史和發展歷程:黔陽剪紙歷史悠久。在7800年前,人類就運用鏤刻藝術,戳印神鳥鳳凰,體現了遠古藝匠已經發現和運用了以影像做為形象表記的藝術手法,與今天的剪紙藝術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都極其明顯一致,充分說明他們之間的傳承和延續關系。隋唐以后,剪紙藝術日趨繁榮,到了宋代,剪紙已經普及,開始出現了剪紙行業和剪紙名家,明清時期,剪紙已達高峰,幾乎每家每戶,每個女人都會剪紙。隨后老師介紹了展品的一些基本情況如“百吉圖”、“賀壽圖”“福壽祿”等都體現了剪紙的獨特魅力以及傳承人手藝之精湛,其中最令人震撼的還是鎮館之寶的《清明上河圖》剪紙版。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親自動手嘗試剪出各種形狀和圖案,并將法治知識融入剪紙當中,剪出有關“法”的不同圖案,通過實踐深刻感受到了剪紙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創作樂趣。
(吳旺姣 攝)
通過參與本次實踐活動,學到了許多關于非遺文化的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我們不僅了解到了非遺項目的歷史和發展,還親身體驗了它們的制作過程和技藝。通過與傳承人和藝術家們的交流,我們深刻感受到了他們對非遺文化的熱愛和堅守。而將法治思想融入大家都認可和普遍喜歡的剪紙中,也是法與非遺的成功的碰撞,能夠潛移默化的將法治思想融入生活。
(廖晶晶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