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教育實踐團|溯源紅色基因,助力文化傳承
西安交通大學“黨史教育學習小組”實踐小組借助寒假返鄉時機,積極開展了社會實踐工作,對家鄉的黨史文化蹤跡進行調查研究,調研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化,發揮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能,以高校學生視角溯源紅色基因和發掘紅色文化資源,助力紅色文化的傳承。
壹 歸故鄉
實踐小組對江蘇省南京市、云南省玉溪市等多個地區的特色紅色文化進行了深入調查,留下了豐富詳實的調查記錄和實踐紀要。團隊成員走訪了聶耳故居、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多個紅色景區。
01 聶耳故居 云南省玉溪市,是國歌作者聶耳的故居所在之處,也是滿著聶耳精神與國歌精神的山清水秀之地。實踐小組的實地調查員前往了聶耳故居與紀念館等地收集實地資料并采訪當地居民,深入了解了聶耳的生平與創作國歌的心路歷。
玉溪這片豐沃的藝術土壤孕育了偉大的人民藝術家——聶耳,激發了他的音樂天賦和對真理的向往與追求,給予他延綿不絕的藝術創作源泉。如今,雖已化身永生的海燕,但聶耳從不離開我們,伴隨著每一個日出,伴隨著每一個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聶耳譜寫的《義勇軍進行曲》始終奏響著中華民族走向繁榮昌盛的時代最強音。
02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民永不能忘懷的悲痛歷史。實踐小組的實地調查員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同胞紀念館東門進入,映入眼簾的是道路沿途建造擺放的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同胞的遇難儀態,雕像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從身旁走過的人們勿忘國恥。抵達廣場,一個巨大的十字架佇立在前,在它身后的黑色石碑上,刻著“遇難者300000”的字樣,在這個數字背后充滿了民族的屈辱歷史。


隨后,實地調查員進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進行參觀,細致地了解了南京大屠殺的經過,在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占南京后,公然違反國際公約,大肆屠殺手無寸鐵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南京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毀壞,市內發生近兩萬起強奸、輪奸的暴行。南京大量公私財物被掠奪,死難者總數據戰后南京審 判戰犯軍事法庭判決達30萬以上,古都南京遭受了一場空前的劫難。
在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同胞紀念館后,實地調查員深受感觸,為調查南京大屠殺史實和慰問幸存同胞的工作貢獻了綿薄之力,獻上菊花哀悼遇難同胞。
貳 學黨建
實踐小組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除了實地調查紅色景區外,還共同參加了西安交通大學黨建學習平臺的“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網絡培訓并圓滿完成。
01 網絡專題黨建學習 進行線上黨建學習時,實踐小組了解到紅色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為其注入新的內涵。習總書記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強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為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而團結奮斗。他將延安精神與黨的二十大精神相結合,為延安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歷久彌新地傳承下去。
實踐小組在進行社會實踐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新的視角溯源家鄉的紅色文化蹤跡,為這些優秀紅色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叁 促宣傳
為進一步傳承并弘揚家鄉紅色文化,調查結束后,實踐小組通過理論宣講、文化宣講、網絡會議等線上宣傳方式,向廣大學子、社會團體宣傳并分享家鄉的紅色文化與黨史故事。
01 線上宣傳 2月9日,實踐小組成員通過騰訊會議的形式,組織了主題為“溯源紅色基因,助力文化傳承”的線上分享宣傳活動,向家鄉的中小學生、寒假歸鄉大學生等群體進行了家鄉紅色文化宣傳。小組中的實地調查員真切分享了自己在紅色景區的所想所感,趙一帆同學分享了自己對聶耳精神和聶耳故事的全新感悟,張露承同學傳達了自己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愈發悲憤的心情,深刻感受到那段屈辱歷史的影響。這些分享均獲得了熱烈反響。
肆 總結
以史鑄魂、以史資政、以史育人,歷史和人民賦予中國共產黨最為豐厚的實踐內容。“黨史教育學習小組”實踐小組以高校學生視角溯源家鄉紅色基因和發掘紅色文化資源,助力家鄉紅色文化的傳承。在實踐過程中感悟到的紅色精神將伴隨隊員們一生,成為隊員們堅實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