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踐行二十大的思想,進一步培養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學習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曲阜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弘文滄瀾社會社會實踐隊,在2023年1月12日來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進行學習,開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
實踐隊員在到達非遺體驗館后向工作人員說明的本次實踐活動的目的與計劃。工作人員十分支持,并且為實踐隊員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介紹體驗館的非遺項目。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員主要體驗了解了拓印、香囊和DIY手工皂這三個非遺項目。
拓印是對雕刻的或石刻的表面的手工復制品,其方法是將一張紙緊緊覆蓋在作品上,用黑色或彩色材料拓印。實踐隊員看著拓印的工具,本認為并不算復雜。但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實踐隊員們了解到拓印步驟十分講究。拓印一般用的是宣紙,然后需要用水噴濕,等水晾至九成干,再用刷子刷勻,逐層染墨3-4次,最后一步就是根據拓印對象的主次,進行濃淡處理。看似簡單的流程卻有很多的細節需要注意,這就體現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人們在端午節常見的香囊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曹氏香包,早在2008年就成為了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10年被指定為上海世博會的伴手禮,獲得了外國人們的贊美。實踐隊員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了解到了香包著名大師初井老師的故事。初井老師他接受母親臨終期許,傳承了曹氏家業并為此放棄了中心化驗室主人的鐵飯碗。可能有很多人與實踐隊隊員一樣,心存疑惑,不明白初井老師的做法,認為香包就是把香料裝到袋子里的一個簡單事。但其實,從圖案設計、到香包刺繡、裝香粉,最終成型,步步都是心血,都是技術活。實踐隊員還發現體驗館中有多種中藥,在詢問過工作人員后得知,在制作完香包后可以在里面裝上防疫藥材,來助力保障個人安全。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下的時代需要所結合起來,依舊是那么的耀眼奪目。
肥皂是生活中必備的日用品,但是平時用的肥皂大都是超市買的。實踐隊員在非遺體驗館中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作品——DIY手工皂。文化離不開傳承,而傳承則需要新鮮血液不斷流入,在非遺體驗館中,肥皂就通過時下流行的DIY手工制作的形式吸引著游客們的目光。手工皂有著各種各樣的形狀,如可愛的小動物、美味的事物、精美的收藏品等,只有人們想不到,沒有手工皂做不到的造型。在手工皂的旁邊有很多小朋友觀察手工皂,猜測制作的都是什么形狀。
非遺體驗館中許多小朋友在動手制作,有制作陶器的,有進行拓印的,體驗館的活動項目豐富多樣。實踐隊員在體驗館中對制作手工的小朋友們進行了采訪,詢問他們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看法和喜歡程度。小朋友們對這些能自己動手制作的非遺產品十分感興趣,有的小朋友表示已經在這里制作了很多個作品了。在制作非遺作品時,可以一邊鍛煉動手能力,一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許多非遺手藝的傳承人并不多,從小培養孩子對非遺的興趣,對傳承并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關重要。
當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的形式與潮流結合在一起,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通過這次活動,實踐隊隊員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學習到了許多有關非遺的知識。學習到了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遞,有利于樹立文化自信,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