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以來一直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為增強少年兒童對儒家思想“和”的認識和了解,2023年1月7日上午,“杏壇春雨入鄉土,犁牛勤耕承鄉髓”調研實踐小組隊員李禹潼進入敦化市實驗小學幼兒四班,來宣傳儒家文化“和”的思想,并在各位老師的配合下,向孩子們講解了關于和的一些故事,并教孩子們背誦論語中和的名言,來進一步讓孩子們感受并理解儒家思想中“和”的重要性。活動開始,隊員李禹潼先對“和”做了簡單的講解,隨后便開始關于論語的經典誦讀活動,孩子們都積極熱情的參與,向我們展現了當代少年兒童對于經典的熱愛與傳承的信心。
為了更好地宣傳儒家文化,2023年1月7日下午,“杏壇春雨入鄉土,犁牛勤耕承鄉髓”調研實踐小組隊員李禹潼通過線上開啟騰訊會議的方式進行宣講。會議開始,隊員李禹潼向大家提出一個問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以立體活字印刷術形式展現的大型“和” 字方陣,用不斷變換的表演方式,向人們演示了“和”的字體從古到今的通變。人們在驚艷的同時,都會聯想到這樣一個回題:中國在這樣的一個隆重的國際盛會上,在浩如繁星的漢字中,為何獨獨選中了“和”字呢?問題提出后大家積極參與討論,都說出自己認為是對的原因。原因當在于:首先,“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它已經浸潤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參贊化育、并行不害,是炎黃子孫的共同追求。中華傳統之“和”,既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同時也是一種價值追求。“和為貴”已經融入了中國百姓的公共話語系統。其次,“和” 字的出現,無疑也是中國人民向全世界宣示的一種友好和平的理念,“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和樂融融。歷史發展已經說明,正是“和”的文化理念與心態,保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保證了中華民族在其他一些古文明匿跡之后,卻依然能夠屹立于世界之東方,并不斷發展壯大。隨后,隊員李禹潼又通過播放和“和”有關的視頻來讓大家對儒家文化孝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人類原始社會是一個團結協作的群體,唯其如此,才保證了人類從遠古走向文明。最后隊員李禹潼向大家介紹自己家鄉的傳統體育,滿族珍珠球,珍珠球是滿族人三百多年來傳承不衰的競技活動之一, 珍珠球運動模仿采珠人的勞動情狀,比賽時運動員可在“水區"內任意傳、投、拍或滾動"珍珠”(球),力爭讓手持抄網站在得分區內的本方隊員采到“珍珠”。場上攻守往復,銀球穿梭飛舞,四只蛤蚌忽張忽合,一對抄網力求有所斬獲。整個運動過程緊張激烈,精采 絕倫,令人目不服接。三百多年來,作為烏拉地區一種特有的滿族傳統體育項目,珍珠球備受當地人的推崇,它是滿族漁獵生活的活化石,對于傳承滿族文化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讓大眾在認識并理解儒學文化的同時,也要對當地家鄉文化給予繼承與保護。儒學文化宣講結束后,大家發表了自己對此次宣講的感悟,并提出一些疑問,隊員李禹潼一一解答他們的疑惑。
自然界,動物界,世界萬物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為有了一個和諧的環境。和也是人類自身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共同營造一個健康、溫馨、和諧的社會環境,在這個環境里和諧共生,和平共處。這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真諦,也是廣大民眾的心愿。人類追求生存環境的和諧,是文明化的表現,高尚的表現,自我完善的表現。因此,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主張是十分英明的。也可以說這是“和為貴”思想在今天的體現,是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更是在對當前國內、國際社會形勢的做出正確判斷和正確決策。我們應合理吸收儒家和的思想,讓儒家思想深入日常生活,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