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宣傳儒家文化,在2023年1月9日上午,實踐隊員李禹潼開啟了線上騰訊會議宣講,對于儒家文化中“義”和“信”的思想做了講解。儒家認為,“義”和“利”是不同的兩個范疇,利是養生所需,是人的合理需求。而“義”則是人們追求自我完善的正路,在“義”和“利”的權衡上,“義”要重于“利”,甚至超過自己的生命。現實生活中,做到“義”并不難,我們的日常行為只要符合道德和法制,都可以稱之為“義”,不一定只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才是見義勇為,為貧困學生捐款捐物,將跌倒的老人攙扶起來,為老人、孕婦讓座,做慈善,獻愛心等等,這些扶危濟困的小事都適宜于道德法制,因此也都是“義”。甚至父子間的慈愛孝順,兄弟間的友愛互助,夫妻間的忠誠互愛,只要不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相互之間包庇縱容為非作歹,與道德和法律相悖,也同樣符合“義”的精神。“信”是平等主體之間處理相互關系的道德原則。盡管人倫之中不平等關系居多,但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無論是熟人社會還是陌生人社會,都是平等交往的關系居多數,因而信對于人生更重要,具有廣泛而現實的意義。儒家之信所蘊含的平等價值,對于現代社會而言,仍然有著借鑒指導意義。儒學文化宣講結束后,大家發表了自己對此次宣講的感悟,并提出一些疑問,隊員李禹潼一一解答他們的疑惑。
冰雪文化的傳承創新,表現出人們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巧借自然的創造精神。開放、合作、包容的創新意志和純凈、無畏、堅毅的精神品質,成為當代冰雪文化內核,滋養著當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在與數字技術的融合中,冰雪文化進一步升級轉化,人們對冰雪文化的體驗也不斷拓展,對冰雪文化的關注也逐漸升溫。冰雪文化,源于人們適應嚴寒環境的生存需求,體現了人類長期在冰雪環境下生產生活的精神體驗與趣味追求,具有季節的約束性、自然的創造性、廣泛的參與性、藝術的實踐性等特點。冰雪文化的傳承創新,表現出人們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巧借自然的創造精神。為了更好的讓大家了解家鄉文化,做好家鄉文化的繼承和保護,了解東北特色冰雪文化,,2022年1月9日下午,“杏壇春雨入鄉土,犁牛勤耕承鄉髓”調研實踐小組部分實踐隊員,來到老白山原始生態風景區,打卡老白山自然科普學堂,東北民俗館,影視基地一期、雪雕群,體驗了冰雪娛樂項目。
老白山雪村東北民族民俗館占地面積2000㎡,由11棟木質建筑群組成,是展示東北林區各民族民俗、生產生活的綜合館。展館設有酒坊、煎餅鋪子、豆腐坊、糖葫蘆館、柳編館、老物件展示館、童年回憶館、林區展示館、秧歌文化展示館等專題展館,各展區采用實物場景復原的方式展示了東北林區各民族的生產生活、民間游樂、民俗風情,是游客學習了解東北林區民俗的課堂,也是游覽觀光、文化體驗的重要景點。場館讓手藝人帶著傳統技藝進行“實戰”,增加景區與游客的互動環節,游客可親手制作民俗館所有產品,讓東北民俗文化看得見、摸得著、能感受,更讓東北民俗、美食、手工藝等傳統文化元素真正為游客帶來最原汁原味的民俗體驗。在老白山雪村可以坐雪地摩托穿越林海、在神鹿山上滑野雪,也可在冰雪樂園滑雪圈、騎冰上自行車、冰爬犁等冰雪活動;在民俗館,游客可以參與做豆腐、攤煎餅、蘸糖葫蘆、剪窗花、觀看秧歌文化表演。走進老白山雪村,如同走進童話般的冰雪王國,霧凇雪掛是大自然賦予的風光,冰雕雪塑是能工巧匠鐫刻的藝術。絕美冬景、淳樸雪村、無限冬趣,盡在老白山,靜享冬季獨有的浪漫詩意和賞心悅目的視覺美感。
通過今天的線上宣講及線下調研活動,不僅讓大家對儒家文化中“義”和“信”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讓大家對家鄉冰雪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更呼吁大家繼承和保護家鄉文化。也讓大家意識到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恢弘歷史中的寶貴精神積累和儲存,理應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節點上煥發出新的生機。我們應合理吸收儒家思想適用于當今社會的內核與精華,讓儒家思想深入日常生活,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