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文化,其地位顯得尤為突出。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符合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兩千多來發展的需要,它奠定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與道德規范;在歷史上對傳承、發展中華文明發揮了主要的積極作用;在形成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近年來對儒家文化的弘揚也愈發重視,儒家文化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山東地方文化,它已經影響著整個中國甚至世界。為了切實了解大眾對儒家文化和家鄉文化了解程度的基本情況,2023年1月6日上午“杏壇春雨入鄉土,犁牛勤耕承鄉髓”調研實踐小組延邊分組部分成員進行線下問卷調研,向大眾分發問卷,并向大眾宣傳儒家文化的精華。根據實踐后問卷數據顯示,大眾很少用行動接受儒家文化教育,大多數仍是口頭形式化的傳承,行動跟不上思想。雖然大部分人普遍認同儒家文化的“精神價值”,但是真正用行動接受儒家文化教育的只占少數。因此我們對于弘揚儒學文化的責任義不容辭。
2023年1月6日下午,“杏壇春雨入鄉土,犁牛勤耕承鄉髓”調研實踐小組隊員李禹潼通過線上開啟騰訊會議的方式進行宣講。從君子的起源與內涵、孔子君子論、論語中孔子的思想、君子的精神追求、君子的標準界定、和現代價值六個方面對儒家文化中君子的思想做了講解。主要講了君子的標準界定是1.就是讓我們更超乎功利一點,讓我們所學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著實用,而要想著修養。也就是說,做好自己的事,當一個善良的人,這是《論語》對于君子的第一條標準界定。2.第二個標準,他是一個偉大和高尚的人,他必須得是胸有大志,是宏闊的3.第三個標準就是好處事,他的人際關系一定是融洽的,友善的,而這個人最終在集體的合作中有所作為,所以孔子曾經說君子跟小人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君子群而不爭,矜而不黨。并播放跟君子相關的視頻,讓大家對君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隨后,隊員李禹潼講解道,孔子將“君子”一詞的意義范圍擴大,它不僅僅局限于“有位者”,而發展成“有德者”。孔子對我們的影響深刻悠長,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曲阜“三孔”,就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是歷代儒客朝圣之地。在吉林這個多雪的東北城市,同樣有一座古典雅致的建筑群,冬季雪花紛飛,日日美似“故宮”。吉林文廟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后因“原有文廟簡陋,不足崇禮”,擇地重建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是清朝在東北建立的第一座孔廟,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與曲阜孔廟、南京孔廟、北京孔廟并稱為中國四大孔廟。吉林文廟的立廟過程相當曲折,能在東北滿清“龍興之地”建立起來,飽含著對孔夫子的敬重,對知識和教育的敬重,更是滿人對漢人文化的認可。文廟如今所在位置周圍已經建起了林立的高樓,讓這座古樸的建筑群更加耀眼。一個個石坊、一道道門都在無聲訴說著中國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通過對吉林文廟的介紹,讓大家在認識并理解儒學文化的同時,也要對當地家鄉文化給予繼承與保護。
在儒家看來,人并不是一生下來就是一個完人,只有當一個人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并且切實做到為其所當為、行其所當行的時候,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君子不是天生而成的,要成為君子,當然需要人格修養。我們應合理吸收儒家君子的思想適用于當今社會的內核與精華,讓儒家思想深入日常生活,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