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博物館尋找德州歷史底蘊
德州具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僅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擁有眾多歷史古跡,如秦漢墓群、蘇祿國東王墓、董子讀書臺等,還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等歷史文化名人。另外,德州雖然作為北方城市,卻與黃河非常有緣。歷史上的黃河曾稱為德水,德州之名就來源于德水。為了加強對德州這座城市歷史文化的認識,找尋歷史文化古跡,體會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增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自信,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2022年12月21日,曲阜師范大學學生工作處”根”時代,揚傳統小分隊來到山東省德州市博物館進行調研。
于時代文物中,悟世事變遷
展廳西側有許多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如骨彎錐、石刀、石鏃等,近處觀察,會看到石器上有明顯的使用痕跡。在一位爺爺的解釋下,實踐隊員們了解到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起源于河姆渡文化,石器一般由骨腔和石頭制成,標志著早期社會的人們開始意識到依靠工具來完成生產活動。新石器時代文物的發掘對于深入研究早期社會聚落形態演變、社會復雜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展廳東側,有一色彩鮮艷的唐三彩水盂。唐三彩水盂與其他的陶器不同,而是采用一種低溫燒制工藝做出的珍品,色彩鮮艷靚麗,具有豐美的藝術意匠。在博物館引導人員的介紹下,實踐隊員們了解到唐三彩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唐代,經濟社會極其發達,當時的人們追求生活質量,于是厚葬之風盛極一時,而唐三彩具有絢麗斑斕的藝術效果,很好的滿足了唐代人們對于藝術的追求。陶樓,出土于寧津縣大柳鎮,盡管陶樓尺寸大,在出土后仍保存完好無損。它完美再現東漢時期四檐樓的形態,器身四層,各層有斗拱撐檐,并伴有飛鳥脊飾。據了解,漢代國家統一,國力興盛,建筑業繁榮發展,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樓”。
于陶瓷藝術品,品歷史底蘊
博物館二樓是第二展廳“文明遺珠”。展廳里布滿宋元瓷窯和漢代葬墓復原文物,每件文物上都標注有名稱、出土地點和具體介紹,讓游客們更清晰的了解文物的起源與文化。據工作人員介紹,德州市博物館有陶制品一萬余件,舉辦展覽10個,先后獲得多個榮譽稱號。陶磨是漢代時期的文物,之所以這么小,是因為漢代人崇尚‘視死如生’的人生理念,人在生前享受什么,入土后也要享受什么,所以陶磨一般是在漢代葬墓里發現的。漢代葬墓中出土的文物表明,漢代人的生活已經相當富裕,通過一件展品可推斷歷史的發展階段,文物對于當今研究歷史及其發展有重要意義。陶磨在漢代作為糧食加工工具,主要有磨面和磨漿兩個功能。而磨面正是因為小麥種植普及帶來的產物,由此推斷,在漢代面食已經開始逐漸代替粒食,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
于博物館展廳,感英雄事跡
實踐隊員們最后參觀了第一展廳“歷史足跡”。展廳以時間為主體脈絡,融傳統的陳列方式與現代化手段于一體,展現了各個時期的德州人文。走進莊重沉穩的大廳,猶如穿越浩瀚歷史時空,德州五千多年的人類文明史盡收眼底。從先秦初期的書法繪畫作品,一直到近代奮起、英勇抗擊外來侵略的戰士,第一展廳展現了每個階段德州的發展與進步,呈現出了古代文明的輝煌燦爛。
通過參觀博物館,實踐隊員們認識到,一個時代的輝煌都濃縮在這些古代的文物當中。實踐隊員們對德州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認識到德州這座城市也有屬于自己的文化標簽,不僅收獲到了豐富的歷史知識、開闊了眼界,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自信,為今后的工作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時間:2023-01-10 作者:于夢雪 來源:孫鑫宇 關注:
- 尋書法之根,悟書法底蘊
- 為了讓新時代青年更加的深入了解、傳播書法文化,加強對傳統書法文化的弘揚和保護,2023年1月10日,曲阜師范大學“尋根增華”文化傳承
- 01-10
- 妙哉,義信之道
- 黨的二十大的召開再一次強調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必要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作為我國傳統文
- 01-09
- 觀文化昌盛,延傳承火炬
- 為實現弘揚傳播儒家文化,繼承保護家鄉文化,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杏壇春雨入鄉土,犁牛勤耕承鄉髓”調研實踐小組部分成員于2023年1
- 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