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獅又名九獅圖,起源于清代,主要分布在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內,是當地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一種慶祝節日的體育雜技表演。1月七日,曲阜師范大學“杏壇春雨入鄉土,犁牛勤耕承鄉髓”調研實踐小組到達仙居縣,進一步了解所謂的線獅。實踐隊隊員首先詢問了當地的居民,發現大部分居民對于線獅都很熟悉。實踐隊隊員了解到,線獅一般會在重陽節,元宵節的時候在廣場,廟會之類的地方表演,來表演的有些事專業的舞蹈團,但更多時候是社區里一些大爺大叔自發組織的舞獅團,免費給大家演出,表演不說有多好,主要是圖一個開心熱鬧。實踐隊隊員還從一些“懂行”的居民口中得知,線獅還有一種叫法叫做“顛獅子”,表演的時候不僅獅子的身子動的十分靈活,而且獅子的爪子,眼睛和耳朵也會不停的動,如果表演的技術過關,整個獅子看起來當真是活靈活現。
在簡單地了解了一些關于“線獅”的基本信息后,實踐隊隊員又到達了朱溪鎮楊豐山村,楊豐山村以發展旅游業而出名,很多人也是對這里的線獅表演慕名而來。實踐隊隊員拜訪了當地村委,在村委的介紹下,實踐隊隊員參觀了當地的線獅表演團隊。在這里,線獅表演團的隊員向實踐隊隊員介紹了線獅表演的來歷和形式,據傳,“九獅圖”發祥于永康市唐先鎮石橋頭村,約誕生于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了。當時,金華府的府太爺聽說永康有個石橋頭村,供奉著石井姑娘的佛像,就帶人到石橋村求雨。村里的頭人就命村民們準備節目夾道歡迎。村里有個心靈手巧的篾匠,拿出家里的一張破方桌,在橫檔中間綁了一根長竹竿,竹竿頂端掛一個彩球。方桌內側用兩根繩子吊起一只竹獅子,隨著兩根繩子的一拉一松,竹獅子就活動起來。府太爺到來之后,夾道歡迎的村民們都各顯神通,爭相獻藝,但府太爺偏對篾匠的竹獅情有獨鐘。從此,村民們便一起研究加工竹獅,由單獅而至三獅、五獅、七獅,最后發展為九獅,于是“九獅圖”便正式誕生了。它由獅籠(獅子架)、9只獅子和1個彩球組成。獅子和彩球連有38根纖繩,由獅籠后的11名演員操縱表演。表演時獅子在空中騰挪跳躍,激昂奔放,其耳、眼、口、爪皆能靈活地張合轉動,栩栩如生。線獅的表演內容豐富多彩,有群獅搶球、單獅戲球、雙獅挪球、繡球開苞、明珠落盤、三獅會宴等表演形式,風格粗獷豪放,工藝細膩逼真,道具上描繪有龍鳳、松鶴延年、八仙過海等圖樣,表達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整場表演節奏緊湊,對于表演團隊隊員之間的默契程度要求非常高。

另外,實踐隊隊員還從表演團隊的隊員口中得知,目前專業的舞獅團隊越來越少了,很多表演都是業余民眾逢年過節鬧著玩玩,已經完全沒有線獅表演的精髓了。
當實踐隊隊員問起線獅表演的主要目的的時候,線獅團的隊員說到:“主要還是想保留一些老祖宗留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像線獅里包含的各種舞蹈動作,都值得去推敲,失傳了就太可惜了。而且我們也希望通過逢年過節時候的表演,讓大家伙都熱鬧熱鬧,多一些和諧的氣氛。“

聽完線獅隊隊員的話后,實踐隊隊員決定為線獅的傳播添上自己的綿薄之力。實踐隊隊員回到各自的家后,沒有停止今天的實踐活動,他們來到自己附近的街道,居民家中,介紹和宣傳線獅。實踐隊隊員向居民主要介紹了線獅的來歷,并且在網上找了線獅表演的視頻給居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