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上午,實踐隊隊員走訪了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灣里村的一個戲臺,這個戲臺是村委會為當地村民特地建造,專供村內演出娛樂的戲臺。戲臺總體外觀較新穎,墻體為白色,周圍的木制框架增添了戲臺的古風氣息,戲臺正上方掛著“錦繡灣里”的牌匾。戲臺總體采用儒家禮制中的“中軸對稱”的方式建造,用當地人的話形容就是“氣派”。實踐隊隊員向當地村委會工作人員了解到,戲臺大多是在節假日的時候聘請一些戲班子給當地村民演出,有時候晚上也會搭建幕布給村民播放電影,或者是在春節期間組織“村晚”節目供居民觀賞。其中實踐隊隊員重點了解到,每年村委會大約會聘請兩到三個戲班到村里演出,演出劇種都為越劇,至今演出過《梁山伯與祝英臺》《仁醫寸心》《五女拜壽》等經典劇目。

實踐隊隊員還特地詢問了當地村民,從村民口中了解到,村里聽戲的大多是老年人,還有一些看熱鬧的小孩,很少有年輕人回去聽戲,年輕人要不是工作忙沒時間,要不就是壓根沒興趣。聽戲的老人大多并不清楚自己所聽的是什么劇種,把所有劇種統稱為“京劇”,但他們一般可以大致說出自己聽過的一些劇目的名稱,尤其令他們印象深刻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其次是《仁醫寸心》。據村里老人所說,他們其實聽不太懂戲里面唱的東西,但是大概可以明白戲中的情節,一是因為自己小時候就聽過,也聽大人講過;二是因為每次演出的時候戲臺邊上都會放一個提詞器,上面會把演員所演唱的臺詞以普通話的形式展現出來,一些識字的老人就可以看提詞器。當問到他們為什么喜歡這兩部劇的時候,老人們的話有些含糊不清,大概意思是他們喜歡看才子佳人,喜歡看“好人”的故事。老人們的話雖然前言不搭后語,但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會說起類似于“好人有好報”這樣的話,可見老人們雖然不會表達,但他們心中一直存在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仁義情懷,他們用自己淳樸的心性堅守著老祖宗留下來的仁義。
1月3日下午,實踐隊又去參觀了浙江省嘉興市烏鎮鎮的戲臺。烏鎮向來以古色古香的江南美景出名,其中的戲臺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烏鎮古戲臺位于東柵景區入口附近,修真觀對面,免費對外開放。這個戲臺相較于灣里村的戲臺,年代更加久遠,體積也相對較小,以木制結構為主,飛檐翹角,雕花矮窗,總體看起來莊重而別致。
實踐隊從當地一些店主口中得知,古戲臺從早上八點一直到晚上十點,每逢整點都有一場演出,大多數時候來觀看的人比較少,但是疫情放開以后,明顯比以前熱鬧了一些。然而由于場地露天,沒有設置觀眾席,想要看戲只能站著或者自己搬椅子來坐,再加上來烏鎮看戲的大多是游客為主,人多時總有喧嘩聲,這就導致戲臺前很少有人愿意耐心地聽完一場戲。實踐隊隊員在臺前駐足不到半小時,來來往往的人便已換走了一大半。桐鄉花鼓戲相較于越劇,腔調更加活潑,情節上也更加樸實純粹,演唱采用桐鄉本地方言,更加貼近百姓生活。其劇目有《還披風》《庵堂相會》《摘石榴》等,劇情多為合家歡樂,體現人與人之間友好相處的仁愛之情。

暮色將至,實踐隊隊員結束了一天的走訪,大概了解了浙江省的戲劇文化,以及當地人對于本地戲劇的看法。實踐隊隊員總結到,浙江的戲劇文化比較多樣化,但當地人尤其是年輕人對于戲劇文化的了解程度較淺,大多是抱著看熱鬧,圖新鮮的心態去觀看戲劇表演。此外,看戲的群體以中老年為主,他們大多注重戲劇中所體現的仁義,即當地人口中的“好人好事”,人與人之間的體諒與同情也是儒家文化中“仁”的體現。浙江的戲劇表演也算得上是發揚儒家文化的一個優秀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