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閣“一現(xiàn),夢回童年
12月23日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螢火微光實踐隊”社會實踐隊采用線上實踐方式,對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周村芯子進行了深入了解與學習,實踐隊員收獲頗豐。
一臺“芯子”無需言語,無需唱腔,無需舞臺布景與琴瑟和鳴,就可以把傳統(tǒng)故事凝練成戲,它既是印在一代人記憶中的畫面造型,也是一個能夠容納無數(shù)人的開放性大舞臺。傳承的藝術總是要歷經(jīng)歷史的變遷和歲月的積淀,正如今日的周村芯子,增添了更多文化功能意義,架起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文化橋梁,成為了周村人民對傳統(tǒng)文化情感記憶的表達,也成為了周村作為“天下第一村”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一張新名片。
實踐隊員們始終認為,周村芯子作為一門綜合性民間藝術,融合了紡織、音樂、舞蹈、雜技等進行演出,承載了不同文化,塑造了村民的民間俗信與記憶。周村芯子獨特的展現(xiàn)形式始終為所有周村人提供著一種家鄉(xiāng)獨有的“歸屬感“。在“芯子”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技藝中,加深了血緣宗親和地緣之親,同時對于外在社會身份就有一定的弱化,在“芯子”中能夠和諧發(fā)展。 周村人民以“芯子”作為傳承文化的一種手段,對巷道內的宗族增加了文化依托,同時也有身為周村群體一份子的驕傲,這樣也穩(wěn)固了已經(jīng)成型的社會價值和社會秩序,不會因為時間而產(chǎn)生變故。
此外,在“芯子”這種文化儀式中,同時還蘊涵著“大傳統(tǒng)”“小傳統(tǒng)”的文化融合。“芯子”在舉辦的過程中場面宏大鑼鼓喧天,故事情節(jié)豐富又富有傳統(tǒng)氣息,吸引眾多的觀眾紛至沓來,在新春佳節(jié)能夠歡喜同慶。這些觀眾中,不乏一些常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上班族,習慣了車水馬龍的街道和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來這里找尋印象中最富有年味的活動,以都市精英作為媒介共同聚集在這充滿年味的周村感受“芯子”文化,實現(xiàn)“大傳統(tǒng)”和“小傳統(tǒng)”的交融碰撞,以達到融合、平衡、貫通。
時間:2022-12-26 作者:林安姝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wǎng) 關注:
- 鄉(xiāng)音裊裊傳真情
- “徐村驛站,錯水河畔。從周至今,跨越千年!痹鳛楣殴俚荔A站的徐村,在新時代的康莊大道上,抓牢基層黨組織引領“牛鼻子”,鋪好精
- 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