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大學生奉獻愛心,檢驗大學生社會感、道德感、責任感,11月11日,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小白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于各地為湖北省十堰市白楊坪林區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孩子們開展線上“云”支教活動,將安全知識普及給孩子們,將生存技能傳授給同學們。此次愛心支教所教授的內容,不只局限于第二實踐課堂的文化知識,更為孩子們普及了安全教育知識,將“校園霸凌”帶進孩子們的視野,告訴孩子們遇到危險時應該如何保護自己,還為孩子們帶去了趣味盎然的游泳課,讓孩子們又掌握了一項生存技能。
正視校園欺凌,不傷害自己更不“傷害”他人
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校園欺凌慢慢進入人們的視野,不再將此簡單地視作校園內學生們的相互“打鬧”,因此,法律上對校園欺凌的定義、相應懲治措施逐步完善,社會、學校對校園欺凌的防治措施逐漸增強,家長對孩子們的關心也不止于學習,更多地開始關心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基于此,實踐團成員吳雙為白楊坪的孩子們帶去了普及校園霸凌知識的課。吳老師在上課時直奔主題,基于同學們對校園霸凌的初步認識進行適當的補充,為同學們豐富校園欺凌的含義。著重強調的欺凌行為包括語言侮辱與物理攻擊,側面提醒了幾名經常與女同學玩笑打鬧的男生,在他們眼里的玩鬧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屬于校園欺凌。幾位男孩子的神情從漫不經心轉為了羞愧難當,在女同學投射過去的目光中低下了頭。
在同學們逐漸意識到校園欺凌可能出現在自己身邊時,對待這節課的態度有了大幅提升,每位同學堅定的神情感染著吳雙老師。吳雙老師在講到近幾年的真實案例時,情難自禁蹙起眉頭,讓課堂上的氛圍多了一絲嚴肅,同學們在面對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們,卻遇到如此不公事件時,也連連搖頭感嘆,眉頭跟著吳雙老師一起不由自主地皺起。在講到面對校園欺凌有什么具體措施保護自己或者他人時,同學們踴躍發言,此起彼伏的建議聲充斥在課堂內,甚至蓋過了吳老師的講話聲,場面一度難以控制,在屏幕中的演示文稿變幻許久后,同學們的討論聲才逐漸平息。吳雙老師不斷重復著要同學們記住這些保護自己和同學的方法,“不希望大家遇到這些事,但是大家遇到時一定要勇敢面對,要相信老師、家長和法律”。
當今的中國遠離戰火,沒有外面的戰火紛飛,但也并不是完全安全,除去社會中的危險外,校園內的欺凌是全世界人民都不愿看到的。孩子們在校園內就應該努力學習,無憂無慮,不應該有擔驚受怕的困擾。盡管吳雙老師只為白楊坪的孩子們介紹了校園欺凌的含義與防治措施,但至少能保證這些孩子在今后的學習生涯中能夠保護自己更不會傷害他人。
清涼一夏,收獲游泳技能
隨著溺水事件的增多,游泳教育也逐漸普及,成為中小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體育運動,在某些省份甚至成為體育中考中的一項科目。讓孩子們盡早接觸、學習游泳也成為現在家長的一個必然要求,不僅為了讓孩子們多一門技能,更是為了保障孩子們的生命安全。在炎熱的夏天,與其阻止孩子們貿然下水玩樂,“小白楊”實踐團想出了更好的方法,不僅能保證孩子們的安全,又能讓孩子們收獲一項生存技能。于是孩子們的游泳課被提上了日程。
在實踐團成員吳雙老師教授了一節游泳理論課后,同學們帶上自己的游泳設備,終于開始了游泳的實踐課程。從被老師帶領著做熱身運動開始,孩子們的眼神就沒離開過水,目不轉睛地盯著水面,在老師的一聲令下,迫不及待地“飛”入水中,清澈平靜的水中立刻變得熱鬧非凡。孩子們在老師的教導下自己摸索著,領悟力高的孩子沒多久便在水中如魚得水,在其他孩子羨慕的目光中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玩耍著,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行列,在水中放飛自我。
為孩子們的健康著想,氣溫逐漸降低時,老師們呼喊著讓孩子們抓緊上岸,意猶未盡的孩子們依依不舍地離開水邊,臉上的失落毫不掩蓋。為紀念孩子們第一次下水學習,也為彌補孩子們失去的樂趣,老師們帶著孩子們買了棒冰,挑到各自喜愛的口味后,歡快的氣氛重新圍繞在孩子們的周圍,又興高采烈地開始期待下一次的游泳課。
盡管實踐團的成員能做的不多,只能簡略地教授孩子們一些保護自己的措施和技能,但在成員們的努力下,孩子們在課后的生活中能夠有意識地保護自己,尊重他人,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