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并弘揚廣東客家文化,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廣東財經大學石馬鎮木雕研究隊抓住本次三下鄉活動的鍛煉機會,深入到石馬鎮中對圍龍屋內的木雕裝飾進行相關調研、考察,熱切投身到基層實踐中。通過本次三下鄉實地考察調研,木雕研究團隊成員們了解到梅州興寧石馬鎮當地的圍屋保護情況,通過進一步考察了圍屋內部木雕裝飾、聯系圍屋住戶、當地村民等,團隊也對圍屋內木雕保護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解決當地圍屋保護問題的思路。
參觀調研 木雕在當地廣泛運用于客家圍龍屋、當地祠堂、以及雕刻成神像。梅州作為世界客都,客家文化在此源遠流長。木雕研究隊本次的活動選址位于梅州市興寧石馬鎮,興寧市作為客家圍龍屋集中的地區,木雕技藝源遠流長。鎮內以敦善圍,基良圍,朝陽第為典型代表,圍屋內留有較多精美的木雕。調研發現,該鎮內圍龍屋木雕裝飾主要分布在圍龍屋大門兩側的屐頭、屋內梁架、瓜柱等位置,木雕類型多為漆金木雕,與嶺南兩大木雕體系中的潮州木雕形態更為相近。而石馬鎮所在的興寧市本身也與潮汕地區有著戰爭救濟、商業往來等,在木雕裝飾技藝發展最為鼎盛的明清兩代,可以猜測潮州木雕技藝也循著潮汕人的遷徙流傳到了興寧市石馬鎮一帶,與客家傳統民居圍龍屋結合。



位于刁田村中央的敦善圍,是一座典型的四角碉樓三堂客家古民居。它建于清朝末年,由當時著名的許家班師傅所建,全屋設計效仿了《紅樓夢》中的榮國府,是該村較具代表性、也是截至目前主體保存狀態最好的古民居。該圍屋現如今依然居住著村民,上下堂有14根方石柱,梁架由金漆木雕裝飾。室內楹聯、壁畫眾多,文化內涵豐富。
目前敦善圍的保存狀態也是眾多古圍屋建筑中保存最為完好的,梁架用金箔裝飾木雕紋樣多為花鳥、牛、圣獸、祥云,雕刻梁柱上的真金箔裝飾至今依然清晰可見,仍在時刻在提醒著世人它曾經的輝煌。

在石馬鎮北部,上莊村內則保存著另一木雕裝飾較多的明代圍屋:景山圍,又稱“豬肚圍”,建于明朝崇禎年間。該圍屋的木雕紋樣以龍騰、仙鶴、花草鳥、圣獸為主。棟、梁亦做工精細,分別雕刻并畫有花鳥、走獸圖案,金粉飾之,很是生動。最為搶眼的是懸掛于中廳的清朝同治皇帝親賜的“孝廉方正”木匾。據采訪的村民介紹,這塊匾是賜給陳淳后代陳魯塘的,陳魯塘曾經做過南海、清遠等七縣的教諭,非常具有收藏價值。
采訪記錄 調研的同時,石馬鎮木雕研究隊成員們也對當地一些村民進行了采訪。

在調研至朝陽第時,團隊成員采訪了正在圍屋門前清洗宴席桌椅的陳氏后輩——陳先生。據陳先生介紹,朝陽第始建于清同治年間,系陳氏十六世祖健堂興建,此后陳氏世代基本上都住在圍屋圍建起來的這一大家族中,最鼎盛時,屋內57間房間全部都住滿了人。“但2000年之后,后代人數也慢慢增加了,無法再住多的人了,慢慢屋里的各家各戶就搬出圍屋了,住進了自家的自建房中。”陳先生指著對面的房屋給成員們說,同時也對團隊成員講述了這些年來是如何保護這座圍屋盡可能減少因為時間流逝帶來的的影響。據了解,陳先生年輕時外出打拼,中年返回家鄉,看見祖祖輩輩居住的圍屋無人打理,便自發組織陳氏后人捐款修繕,并且為鼓勵后輩讀書,成立了家族基金會,專門用來獎勵成績優秀的后輩。
之后,團隊成員又通過老師聯系,聯絡上刁田村陳新福主任進行了采訪。主任帶成員們一起調研了敦善圍,并且介紹了石馬鎮客家人的遷徙過程,村鎮近些年的發展等。在近幾年國家對鄉村振興的不斷重視中,陳主任也沒有放棄對刁田村的大力宣傳,成立了村鎮自媒體,進行各項網絡宣傳、村鎮保護申請來引起政府和人民對當地村落的重視與保護。

此次調研采訪結束之后,木雕研究隊發現了一些在圍屋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歷史年代久遠,缺少維護及修繕、地方經濟落后、村民的不夠重視等,導致一部分珍貴的木雕牌匾、梁托等被盜賊偷盜、被雨水侵蝕、難以辨認出原貌等,針對這些問題,木雕研究隊以論文、調研報告的形式挖掘當地木雕裝飾的歷史溯源和歷史發展,并且以視頻、照片記錄下了當地鎮民對村落保護、發展的心愿,制成宣傳片和攝影集,旨在通過網絡、線下同步宣傳,來增強人們對圍屋木雕裝飾、古村落的保護意識,宣傳優秀客家木雕文化,吸引更多的人發現客家圍屋之美、客家木雕之美,與當地其他特色文化結合,助力石馬鎮旅游業發展、助力實現石馬鎮鄉村文化振興,開啟文化“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