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讀路上:做實產業興旺“文章”,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沙洋縣位于漢江之濱,江漢平原西北腹地。境內自然資源豐富,蘊藏著豐富的黏土、硅質水泥原料、鹽水等自然資源,盛產水稻、棉花、油料、鮮魚,是全國著名的商品糧、優質棉、雙低油和優質水產品生產基地,被譽為江漢平原的“魚米之鄉”,先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全國油菜籽加工第一強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和中國菜籽油之鄉等稱號。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鄉村振興調研隊為從農業現代化生產、農民生活保障、農村環境治理等角度出發,全方位了解當地“三農”實況,做實產業興旺“文章”,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特赴江漢平原上的“魚米之鄉”——湖北省沙洋縣,追蹤調查當地的鄉村治理、居民生活與農業生產現狀,訪民情、聽民聲、察民困。
訪民情——農業生產主體現狀
7月15日上午,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鄉村振興調研隊隨機在沙洋縣境內選取三鎮,每鎮隨機選取兩村進行一對一的走訪調研,深入了解當地農民農業生產現狀。調研員們了解到沙洋縣農業綜合優勢明顯,水稻、棉花、油料、畜禽、鮮魚等農產品量大質優,是全國著名的商品糧、優質棉、雙低油和優質水產品基地。不過調研員們在走訪中也發現沙洋縣存在的一些問題:當地水稻和油菜的主要種植人員年紀普遍偏大,且這些人在年輕時大多出門務工,而年紀較大后往往由于無法再勝任高強度的工作被迫返鄉務農,其開展種植活動的目的也主要是滿足家庭口糧和補貼家用,產業發展缺乏活力。
聽民聲——農業生產經營現狀
7月16日上午,調研員們在了解農戶生產經營狀況時發現,雖然一直以來我國把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作為貫徹落實農村政策的主線,但是由于長期以來農業傳統模式造成的影響,以及社會意識觀念及陳舊習慣的羈絆,造成各項政策措施落實進展仍相對滯后,農民仍然面臨較多難題。農業種植戶普遍反映種田虧本,用老百姓的話說“水稻不漲價,化肥價猛漲”。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嚴重,令農民生產積極性大打折扣。此外,還有農戶向調研員反映,希望可以學習到如何選種、如何施肥、如何打藥等專業性的農業知識,也希望相關農業技術專家可以去到田間地頭進行“手把手”教學。
察民困——農業綠色生產的現實困境
綠色生產本意是從提高產品價格的角度助力農民增收,而在實地調查時發現,綠色生產伴隨著的減產損失卻高于產品單價提高的收益;在科學選種方面,農戶普遍表現為隨大流、通過實踐了解哪類種子好用,沒有科學選種的能力;在科學施肥打藥方面,農戶有的是根據以前種植經驗、有的是模仿其他更有經驗的種植戶、有的是靠自身觀察進行施肥打藥,農戶表示雖然每年村委會會邀請專家進行施肥打藥的知識培訓,但是這些培訓內容過于簡單,且沒有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并沒有學到對農業生產經營有用的技能。
在沙洋縣農業廳大力支持下,社會實踐團隊從鄉村治理、居民生活與農業生產經營現狀等多角度、全方位完成江漢平原的“魚米之鄉”沙洋縣的調研。調研團隊在基層政府辦公室發現一句標語,恰好能反映開展團隊追蹤調查的意義,即“謀創新之舉、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在訪民情、聽民聲、察民困后,發現在當地生產資料價格控制、科學選種、科學施肥打藥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致使“綠色生產助力鄉村振興”在實踐中遭遇一定的困難。為發揮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優勢,調研團隊將收集到的意見向當地農業主管部門做出反饋,幫助當地政府對癥下藥解民憂。
時間:2022-10-11 作者:解明卉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繪馬莊精神,訪初心之路
- 對于在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進行的鄉村手繪社會實踐進行總結報告,并提出后續發展期望
- 10-06
- 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
- 10-03
- 豫見形象文明,傳承中華文化
- 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教育向課堂外的⼀種延伸,也是推進素質教育進程的重要⼿段。它有助于當代⼤學⽣接觸社
- 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