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剪紙,文化載體
過門箋是我國的一項有名的剪紙藝術品,莒縣過門箋是莒地剪紙藝術的代表作,這種特殊的剪紙形狀像縮小的門簾,是過年時用來貼在門楣上的裝飾刻紙。過門箋又稱花邊、掛簽、掛錢、吊錢、紅錢、吊箋、喜箋、紅箋、門錢、彩飄、年彩、門市彩、報春條、吊千兒、半簾子(半聯子)等。春節粘過門箋是莒縣流傳已久的習俗。2008年,莒縣過門箋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莒縣過門箋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2年7月20日上午,“儒韻齊風,匠心故里”實踐團隊經過前期充分的籌備和周密的計劃,實踐隊來到莒國古城非遺文化館,拜訪莒縣過門箋傳承人于紅老師,探尋交流非遺剪紙過門箋的文化背景和傳承現狀,并發掘出一條非遺創新之徑。
實踐團來到莒國古城非遺文化館后,實踐隊員們首先向于紅老師請教剪紙過門箋的創作緣起和文化特色。在談及過門箋的創作時,于紅老師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于紅老師說:“過門箋的制作到我這里已經傳承了四代,我從小就看著父親制作過門箋長大,當時還覺得司空見慣,并沒有太大的興趣,但父親經常教育我說這是老一輩留下來的寶貝,一定得把它傳承下去。”,同時還談到過門箋的制作趣事及方式,將過門箋對大眾生活的影響表現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剪紙過門箋承載了人們對于春節的美好寓意及生活的希望。并且隨著近幾年莒縣過門箋制作團隊的成立,越來越多熱愛剪紙文化傳承人投入到莒縣過門箋的傳承和發揚工作中來,定時定點地進行教授,將優秀剪紙文化傳承發揚。
扎根本色,不斷創新
實踐團隊成員隨后又就創新發展過門箋與于紅老師進行交流和探討, 作為莒縣過門箋的市級傳承者,同時作為一名高中美術老師,于紅老師說:“我想結合自己的美術專業專長,在扎根傳統藝術的同時研究與現代生活接軌,嘗試將剪紙、木刻、國畫等技法融入過門箋的設計和制作中,創制出多色套刻制作樣式,并帶領團隊精心創作以“莒文化”為題材的精品剪紙,把人物和故事搬到剪紙作品當中。同時,還會創新利用手工染制紙張,克服紙質作品易發黃褪色、難保存的問題,并把作品制作成冊,接軌文化旅游產業。
隨后,于紅老師為我們講述了過門箋的制作過程及歷史淵源。據于紅老師講述,過門箋的制作,在清代多為村中的巧婦制作,她們一開始在彩紙上剪上小花或穗頭,增添了花樣,加大了藝術性。自清末明初以來,莒縣過門箋的刻制工藝已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模式:先定好過門箋的尺寸,按照尺寸設計出圖案,用牛皮紙、紙板、厚紙或袋子皮刻成模板,再按照圖案的線條找工匠打制出各種刀具,用木板、石蠟和鋸末做成一個蠟盤,把彩紙按照尺寸裁好,然后把彩紙放在模板上畫,最后再放在蠟盤上,用各種刀具刻制。于紅老師在講述時,順便拿來剪紙的工具做了起來,看到于紅老師專注認真的模樣,讓我油然地升起了敬畏之心,這就是匠心精神,打造出的匠心工藝品。隨后,實踐團隊成員切身向于紅老師請教了并體驗了過門箋的制作,在實踐中找尋莒縣過門箋剪紙的文化特點和魅力,為傳承和莒縣過門箋文化特色積累了實踐經驗。
躬身實踐,探求真知
通過本次莒國古城過門箋文化館之行,實踐團隊的隊員們不僅對剪紙莒縣過門箋文化背景有更深層次的了解,還對于紅老師及其他剪紙手藝傳承人的匠心精神深有感觸。通過對過門箋的制作了解,為實踐隊員們莒縣過門箋文化的進一步發揚傳播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的指引。同時,在莒縣過門箋實踐過程中,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儒韻齊風,匠心故里”實踐團隊用鏡頭和文字、視頻記錄下莒縣過門箋這一非遺文化的魅力,將會為進一步推廣莒縣過門箋、促進更多的剪紙愛好者投入非遺剪紙的發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