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調研當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探訪鄉村振興“安居答卷”,進一步彰顯西農學子的責任擔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赴海龍村鄉村振興調研隊于8月22日-8月28日前往安居區海龍村開展調研實踐和助農活動。
“中國沼氣能源革命第一村”——常理鎮海龍村是全市“美麗遂寧·宜居鄉村”精品示范村。該村位于安居區常理鎮東南方向,距離場鎮約3公里,幅員面積4平方公里,轄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07戶1539人。先后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5A級先進村黨組織”“全省鄉村旅游重點村”“全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等榮譽。
沼氣文化,能源的革命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有一句話“做飯不燒柴和碳,電燈不用油和電”,這句話就是海龍村的典型寫照,海龍村因發展沼氣建設引領農村地區“能源革命”聲名遠播,時任四川省委書記楊超同志以團長身份代表中國參加全世界能源大會,是四川省沼氣發展的先進典型。
在1974年至1975年,來自陜西、河南、寧夏、湖南等省市的參觀考察團絡繹不絕。時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習近平也曾到四川遂寧學習沼氣技術,海龍村內有一條紅色小道用以紀念來自全國各地的多批代表隊前來學習沼氣技術。在沼氣技術博物館內,我們了解到沼氣技術帶來了多方面的效益,首先最直接的便是帶來的兩增三減:增肥、增效、增產、病蟲害減少、沼氣助力生態文明建設。除此之外沼氣還能帶動工業產業,據了解,安居汽車廠在一九年制造出第一輛屬于安居的新能源汽車,經過不斷的升級和完善課出口到非洲等其他國家以帶動安居區的發展。
如今的安居區海龍村,利用自身沼氣技術的歷史文化,結合鄉村振興的有利政策,在政府的大力幫助下,挖掘“沼氣文化”資源,擦亮“中國沼氣能源革命第一村”地域品牌,打造“沼氣文化”獨特文化IP。傾力打造“中國沼氣博覽園”,建設沼氣學院、沼氣陳列館、農耕文化館、非遺工藝坊等特色館區,講好農村沼氣能源革命的演進史、實踐史、發展史。
產業興旺,新產業帶來新發展
產業是五大振興的基礎,也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海龍村以農業為基礎,結合旅游業發展,實現農村“全產業鏈”。海龍村聚焦壯大特色產業,攜手華西生態集團共建無廢循環農業示范園,采取田土輪作模式,高標準建設4700畝油菜、1000余畝優質鮮桃、1000余畝大豆基地,集中連片打造“春種彩稻夏觀景、冬種油菜春賞花”多彩田園特色農業帶,聚焦豐富農業產品,與成都華西生態、重慶金糧源、遂寧辛農民、美寧食品等12家龍頭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包裝開發“一袋米、一桶油、一壺酒、一罐桃”凱歌好禮特色農產品。聚焦發展鄉村旅游,通過場景還原建設文化展廊、農耕文化館、沼氣博物館等景點,形成特色“沉浸式復古游”IP。聚焦打造個性品牌,引進星湖咖啡、笨熊戶外運動、純之鮮餐飲、大安舒牛肉、鴻運超市等多元化、多層次、多種類業態,五一小長假累計接待游客10.6萬人次,創旅游綜合收入850余萬元。將單一的土地收入變得多元化,以品牌引領農業發展。
如今的海龍村在傳統和變革中齊頭并進,讓村民的臉上笑容洋溢起來,荷包鼓起來。
幸福美滿,笑容洋溢在臉上
團隊成員在村民家中走訪調查的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個詞語就是“翻天覆地”。房子現在要么新建了,要么翻新了,再也不是以前那小破房子了。路通了,在以前想從外面回到海龍村那就只有把車停到常理鎮的路上,現在家家戶戶門口都通了路,不管去哪里都沒有了山高路遠。景美了,在集體的規劃和整治下,村里的一草一木不再雜亂,大大小小的房屋也排列得整整齊齊。人富了,現在村民的身份發生了轉變,可以是把土地出租的租戶也可以是自己經營的商戶,多種多樣的創收模式讓村民的收入越來越多了,臉上的笑容也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