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增強公眾環保意識,“綠盾”社會實踐團隊奔赴長江流域濕地保護區,開展為期20天的生態保護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守護自然生態。
一.深入調研,掌握現狀
實踐伊始,團隊聯合當地環保部門,通過水質檢測、動植物種群觀察、居民訪談等方式,系統調研區域生態環境。數據顯示,濕地存在垃圾污染、周邊居民環保意識薄弱等問題,部分區域因人為活動導致植被受損。基于調研結果,團隊制定了“污染治理 + 科普宣傳 + 生態修復”三位一體的實踐方案。
二.多維行動,共護生態
活動期間,隊員們分組推進各項任務。污染治理組對濕地及周邊區域開展垃圾清理行動,累計清理生活垃圾、塑料廢棄物等約500公斤,并分類回收處理;科普宣傳組深入周邊村鎮、學校,舉辦“濕地生態科普展”,通過展板講解、生態紀錄片播放、趣味知識問答等形式,向居民普及濕地保護知識,覆蓋群眾超1000人次;生態修復組則在專業人員指導下,種植蘆葦、菖蒲等本土水生植物3000余株,助力恢復濕地生態功能。此外,團隊還運用無人機航拍技術,記錄濕地環境變化,制作生態保護宣傳視頻,在社交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引發公眾關注。
三.成果顯著,長效推進
此次實踐有效改善了濕地環境,顯著提升了周邊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當地環保部門表示:“大學生團隊帶來的專業知識和創新做法,為濕地保護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實踐結束后,團隊與保護區管理部門達成長期合作意向,定期開展生態監測與志愿活動,并計劃開發線上環保知識平臺,持續擴大生態保護宣傳影響力。隊員們表示,將繼續投身環保事業,以青春力量守護綠水青山,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智慧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