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韻尋根:泰州學院學子陳家祠實踐之旅
粵韻尋根:泰州學院學子陳家祠實踐之旅
實踐背景與目的
在全球化浪潮與現代化進程加速的當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傳統建筑作為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人文精神。陳家祠,這座坐落于廣州的嶺南建筑藝術瑰寶,以其精湛絕倫的“三雕兩塑一鑄一畫”(磚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銅鐵鑄及壁畫)裝飾藝術,全方位展現了嶺南地區的民俗風情、歷史文化與工藝水平。泰州學院的學子們滿懷對傳統文化的熱忱,利用寒假奔赴廣州陳家祠開展社會實踐,旨在深度挖掘陳家祠蘊含的文化價值,學習傳統建筑裝飾技藝,通過多樣化實踐活動傳播嶺南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擔當起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使命。
實踐前期籌備
為確保實踐活動高效有序開展,泰州學院師生進行了充分的前期籌備。學校跨專業選拔組建了一支綜合性實踐團隊,成員涵蓋藝術設計、歷史文化、民俗學、傳播學等專業領域,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相互協作,為實踐注入多元視角與創新思維。團隊成員依托學校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查閱大量關于嶺南建筑、陳家祠歷史、廣東民俗等方面的學術著作、期刊論文,從理論層面構建起對實踐對象的初步認知體系。同時,積極借助網絡平臺,收集陳家祠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直觀感受其建筑風貌與裝飾特色。
實踐團隊主動與廣州陳家祠博物館取得聯系,詳細溝通實踐活動計劃,包括參觀調研、志愿服務、文化傳播等具體內容,獲得了博物館方的大力支持與專業指導。此外,團隊精心設計了涵蓋游客認知度、興趣點、文化傳播需求等方面的調查問卷,準備了用于記錄建筑細節、工藝流程的專業繪圖工具、高清攝像機等設備,為實地實踐活動的順利推進做好充分準備。
實踐活動內容
深度考察,領略建筑藝術精髓
初抵陳家祠,實踐團隊便被其宏偉壯觀的嶺南建筑氣勢所震撼。在博物館專業講解員的帶領下,開啟了一場深入細致的建筑考察之旅。從陳家祠的整體布局,遵循傳統嶺南祠堂“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的規制,嚴謹對稱,彰顯出家族祠堂的莊重與威嚴,到建筑裝飾細節,每一處磚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銅鐵鑄及壁畫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寓意與精湛工藝。
團隊成員手持繪圖工具,仔細描繪木雕中花鳥魚蟲的靈動姿態、磚雕里歷史故事的場景畫面,對每一處工藝細節進行詳細記錄。在考察過程中,成員們積極向講解員請教,深入了解裝飾藝術背后的文化內涵,如陶塑中常見的“天官賜福”“八仙過海”等題材,反映了嶺南地區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傳統道教文化的影響;磚雕作品中對嶺南水鄉生活場景的刻畫,展現了當地獨特的地域風情。通過近距離觀察與學習,團隊成員深刻領略到陳家祠建筑藝術的獨特魅力與深厚文化底蘊。
文化調研,挖掘歷史民俗內涵
為全面挖掘陳家祠所承載的歷史民俗文化,實踐團隊開展了廣泛深入的文化調研活動。一方面,在陳家祠景區內針對游客發放精心設計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涉及游客對陳家祠的了解途徑、感興趣的文化元素、期望獲取的文化體驗等方面。通過對大量問卷數據的收集與分析,發現游客對陳家祠的建筑裝飾藝術、家族文化、民俗活動關注度較高,且希望通過互動體驗、深度講解等方式獲取更豐富的文化信息。
另一方面,團隊走進廣州當地的圖書館、檔案館、民俗研究機構,查閱了大量關于陳家祠的歷史檔案、家族族譜、民俗志等資料。在與當地民俗學者、文化專家的交流訪談中,團隊成員了解到陳家祠作為陳氏家族合族祠的歷史發展脈絡,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所承擔的祭祀、教育、社交等功能演變。同時,深入探究了陳家祠與嶺南地區傳統民俗活動,如“生菜會”“賽龍舟”等之間的緊密聯系,進一步豐富了對陳家祠文化內涵的認知。
志愿服務,助力文化傳播推廣
實踐團隊積極投身于陳家祠博物館的志愿服務工作,以實際行動助力嶺南文化傳播。在博物館入口處,團隊成員熱情地為游客提供咨詢服務,幫助游客規劃游覽路線,解答關于陳家祠歷史文化、參觀注意事項等問題。在展覽區域,成員們擔任臨時講解員,運用前期學習積累的知識,為游客生動地講解陳家祠的建筑特色、裝飾藝術、歷史故事。他們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案例,將陳家祠的文化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受到游客們的廣泛好評。
此外,團隊還協助博物館開展文化活動策劃與組織工作。在一場以“嶺南建筑文化體驗”為主題的活動中,團隊成員積極參與活動現場布置、道具準備等工作,并引導游客參與傳統建筑模型搭建、裝飾工藝手工制作等互動環節,讓游客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嶺南建筑文化的樂趣與魅力,有效提升了游客對陳家祠文化的參與度與認同感。
創意傳播,拓展文化影響力
為讓陳家祠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實踐團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開展了一系列創意傳播活動。利用新媒體平臺,團隊制作并發布了多篇關于陳家祠的圖文并茂的推文,通過精美的圖片展示陳家祠的建筑細節、裝飾藝術,配以生動有趣的文字講述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同時,團隊成員運用視頻剪輯技能,制作了多段短視頻,如“陳家祠建筑之美”“嶺南工藝探秘”等,以動態的形式全方位呈現陳家祠的魅力。這些推文與短視頻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上廣泛傳播,累計閱讀量、播放量達到數萬人次,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與點贊。
團隊還發揮藝術設計專業特長,以陳家祠的文化元素為靈感,設計開發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如以陳家祠建筑造型為原型的書簽、印有嶺南裝飾圖案的筆記本、帶有陳家祠特色陶塑形象的鑰匙扣等。這些文創產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既具有實用價值,又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在陳家祠景區內的文創商店展示銷售,以及線上電商平臺推廣,進一步擴大了陳家祠文化的影響力與傳播范圍。
實踐成果與收獲
成果總結
通過本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泰州學院實踐團隊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文化調研方面,完成了一份詳實的陳家祠文化調研報告,涵蓋建筑藝術、歷史沿革、民俗文化等多個維度,為深入研究陳家祠文化提供了豐富的一手資料與新的研究視角。在志愿服務方面,團隊成員累計服務游客數千人次,有效提升了游客的參觀體驗,獲得了陳家祠博物館與游客的高度認可,為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在創意傳播方面,新媒體推文與短視頻的廣泛傳播,極大地提升了陳家祠在網絡空間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文創產品的開發與銷售,不僅為陳家祠文化傳播開辟了新途徑,還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個人成長與收獲
對于實踐團隊成員而言,此次活動是一次寶貴的成長經歷。在專業知識與技能方面,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在建筑考察與文創設計過程中,提升了對傳統建筑美學、裝飾藝術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歷史文化、民俗學專業學生通過實地調研與資料查閱,深化了對嶺南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認知;傳播學專業學生在新媒體傳播與活動策劃中,鍛煉了信息傳播、品牌推廣的實踐能力。在綜合素質方面,團隊成員在實踐過程中學會了如何與不同背景的人溝通協作,面對復雜問題時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社會責任感與文化自信得到顯著增強。許多成員表示,此次實踐活動讓他們明確了自己在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責任與使命,將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持續關注并投身于文化傳承事業。
實踐反思與展望
盡管本次實踐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實踐過程中,團隊也意識到一些不足之處。在文化調研深度上,對于某些小眾的嶺南民俗文化與陳家祠的關聯研究還不夠透徹,部分歷史資料的挖掘存在局限性。在志愿服務方面,由于成員講解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游客的文化體驗仍有待提升。在創意傳播中,傳播渠道雖多元化,但在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精準傳播策略上還有待優化。
展望未來,泰州學院學子將持續關注陳家祠文化及嶺南文化的傳承發展。計劃在后續學習中,進一步深入研究相關課題,完善文化調研內容;加強團隊成員專業培訓,提升志愿服務質量;優化創意傳播策略,根據不同受眾特點制定個性化傳播方案。同時,積極探索與更多高校、文化機構、企業合作,共同開展文化傳承創新項目,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讓陳家祠這顆嶺南文化明珠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韋嬌秀 徐云 徐航欣 來源:泰州學院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