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化的浪潮滾滾而來,無數年輕人背井離鄉,奔赴大城市追逐夢想。在他們的身后,有這樣一群老人,為了照顧子女和孫輩,離開熟悉的家鄉,跟隨孩子來到陌生的城市,他們被稱為“老漂族”。為了深入了解這個群體的生活狀態和內心世界,2025年1月9日樂享桑榆實踐隊來到了曲阜師范大學家屬區,切身調查當地的老漂族的生活情況。
初入城市:陌生帶來的挑戰
1月9日下午,實踐隊員走進家屬區,進行實地訪談,深入了解老漂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大量年輕人奔赴城市尋求發展,老漂族的數量也在持續攀升。在此次調研覆蓋的地區中,老漂族在城市老年人口中的占比逐年遞增。他們大多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或農村,為助力子女事業、照顧孫輩,毅然背井離鄉。
語言不通是橫亙在他們與當地人之間的巨大障礙。王大爺告訴實踐隊員:“在老家我們都說方言,到了這邊大家都說普通話,有的時候交流起來很困難。”
不僅如此,生活習慣的差異也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北方干燥的氣候,對于習慣了潮濕環境的老人來說,身體很不適應,皮膚容易出現各種問題。飲食方面,各地口味大相徑庭,習慣了家鄉特色美食的他們,面對城市里琳瑯滿目的食物,卻常常找不到合口味的那一口。但為了能讓子女安心工作,他們一點點克服這些困難,努力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生活節奏。
肩負重任:全心投入照顧孫輩
照顧孫輩是老漂族產生的主要原因。王大爺今年65歲,談及來當地的原因,他無奈地笑了笑:“兒子兒媳工作忙,小孫子沒人照顧。我們要是不來,他們就得請保姆,費用高不說,還不放心。”實踐隊員了解到,王大爺已經在當地待了九年,這九年里,他的生活圍繞著孫子打轉。輔導孩子功課也是老人們的一大難題。時代在飛速發展,如今孩子所學的知識和采用的學習方式,與老人們年輕時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會給予鼓勵與陪伴,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著孩子的成長。
在孩子的生活起居方面,老人們更是一絲不茍。從挑選合適的衣物,到準備營養均衡的飯菜,再到生病時的悉心照料,每一個環節都飽含著他們深深的愛意。時刻關注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守護著孫輩的健康成長。
社交困境:渴望融入卻困難重重
在忙碌的照顧孫輩生活之余,老漂族們內心深處也渴望能擁有自己的社交生活,真正融入這座城市。然而,現實卻給他們帶來了諸多挑戰。
楊奶奶跟隨女兒來到日照,原本熱愛廣場舞的她卻找不到組織,語言不通和文化差異,讓她在與當地人交流時總是存在隔閡,難以建立起深入的關系,無法融入當地的“廣場舞團隊”。
社區本應是他們融入城市的重要平臺,可狹窄的生活圈子使得他們參與社區活動時困難重重。實踐隊員了解到,社區在加強對老漂族的社區服務措施,針對老漂族多開展社區活動,幫助老漂族融入當地生活。一些老人也勇敢地加入了社區的老年合唱團,在歌聲中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有些老人自發組織手工小組,一起學習編織、剪紙等傳統手藝。在這些活動中,他們逐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社交圈子,獲得了一絲歸屬感。
堅守與期待:對未來的迷茫與憧憬
老漂族們在城市里默默奉獻,為子女的生活遮風擋雨。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得不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一方面,他們放心不下在城市打拼的子女和年幼的孫輩。他們深知子女工作的壓力,擔心自己一旦離開,子女無法平衡好家庭和工作。另一方面,他們對家鄉的思念與日俱增。家鄉的親朋好友、熟悉的生活場景,時常在他們的腦海中浮現。
他們期待子女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多花些時間陪伴自己,傾聽自己的心聲。同時,也希望城市能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與支持,比如提供更加便捷的醫療服務,讓他們在生病時能夠及時就醫;舉辦更多豐富多彩、適合老年人參與的社區活動,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本次實踐最后,實踐隊員通過調查發現,社會也在關注著老漂族這個群體。社區里會組織各種活動,邀請老漂族參加,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一些醫療機構也會為他們提供免費的體檢和健康咨詢服務;政府部門也在逐步完善相關政策,保障老漂族的權益,讓他們在城市中也能享受到公平的待遇。
老漂族們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親情的偉大。他們是城市中默默奉獻的一群人,他們的故事值得我們去傾聽、去關注。樂享桑榆實踐隊也將持續關注老漂族的生活條件和狀況,幫助當地老漂族找到歸屬感,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們能夠在異鄉找到屬于自己的溫暖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