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身影。他們離開熟悉的家鄉,跨越千山萬水,來到陌生的大城市。他們不是懷揣夢想闖蕩的年輕人,也不是短暫停留的旅人,而是為了照顧孫輩、支持子女生活的“老漂族”。為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2025年1月9日,曲阜師范大學樂享桑榆實踐隊來到當地各個社區,通過深入社區、養老院以及老漂族家庭,與他們面對面交流,實踐隊走進了這個特殊群體的世界,傾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老漂族規模與遷移背景:城市化進程下的人口流動新形態
實踐之初,實踐隊員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深入統計了當地老漂族各方面的情況,實踐隊員發現“照顧孫輩”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迅猛推進,大量年輕人涌入城市尋求發展機遇。據國家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老漂族的數量呈持續增長態勢。在本次調研涉及的城市中,老漂族在城市老年人口中的占比不斷攀升。他們大多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或農村,為支持子女事業、照顧孫輩而背井離鄉。以日照為例,約80%的老漂族是因子女在城市定居且工作繁忙,無法兼顧家庭,從而選擇來到城市。這種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是家庭結構變遷與城市化發展相互作用的結果,深刻改變了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與社會人口分布格局。
生活現狀:適應與困境并存
大部分老漂族與子女共同居住,居住空間的局促較為常見。經濟來源方面,一部分老漂族依靠自身退休金或養老金生活,大部分則需子女補貼。經濟上的不獨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在家庭中的話語權與生活自主性。實踐隊員通過采訪得知,楊奶奶從東北來到日照和兒子一家住在一起,一家老小擠在兩居室里,她每月退休金有限,日常開銷有時還得靠兒子補貼,買東西時都要精打細算,不敢隨意做決定。
照顧孫輩成為老漂族生活的核心任務。超過80%的老漂族承擔著接送孩子上下學、輔導功課、料理家務等多項重任。長時間的高強度家務勞動,對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一定影響。調研中發現,近70%的老漂族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如腰腿痛、高血壓等,但因擔心給子女增添負擔,往往選擇自行買藥治療,忽視了定期體檢與規范治療。王爺爺告訴實踐隊員,他每天早早起床給孫子準備早餐,送孫子上學后又忙著買菜、做飯、打掃衛生,長期的勞累讓他腰椎間盤突出的老毛病愈發嚴重,可他怕耽誤兒子兒媳工作,一直自己忍著,只是去藥店買點膏藥貼著。
語言不通、文化差異以及生活圈子的局限,使得老漂族在社交方面面臨重重困難。僅有25%的老漂族能夠與鄰里和社區居民建立較為良好的關系,大部分人社交范圍狹窄,內心孤獨感強烈。長期缺乏有效的社交與情感支持,部分老漂族出現了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與身心健康。
融入困境:多重因素制約下的社會邊緣感
城市與鄉村或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是老漂族融入城市的一大障礙。城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多元的價值觀念與他們在老家所形成的傳統觀念和生活習慣產生了激烈碰撞。例如,在社區活動中,老漂族往往因不熟悉城市的文化娛樂方式,如廣場舞、話劇欣賞等,而難以積極參與。實踐隊員了解到,趙爺爺剛到日照時,社區組織了一場活動表演,他本想湊湊熱鬧,可看著臺上演員的表演和臺下觀眾的反應,完全摸不著頭腦,覺得和自己格格不入。
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地區之間的銜接不夠完善,老漂族在異地就醫、養老保險領取等方面存在諸多不便,進一步加劇了他們在城市生活的不安全感與漂泊感。
實踐建議:構建全方位支持體系,促進老漂族融入城市
完善政策保障,政府應加強頂層設計,推動社會保障制度的全國統籌,實現醫保、養老等保險的異地無障礙轉接。同時,出臺針對老漂族的住房、就業等優惠政策,減輕他們在城市生活的經濟壓力。
加強社區服務,社區應建立老漂族服務中心,組織各類興趣小組和社交活動,鼓勵老漂族積極參與,幫助他們拓展社交圈子,增強社區歸屬感。
強化社會宣傳,通過媒體、公益廣告等多種渠道,廣泛宣傳老漂族的生活現狀與價值貢獻,提高社會大眾對這一群體的關注度與認同感,營造包容、接納老漂族的社會氛圍。
本次調研深刻揭示了老漂族在城市生活中的復雜境遇。他們既是城市化進程的推動者,也是需要社會給予關懷與支持的弱勢群體。未來,只有通過政府、社區、家庭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構建起一個讓老漂族安心、舒心的城市生活環境,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與包容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