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孔乙己文學”背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研心得
□青雨露(城市與環境學院2402班)
在參與“孔乙己文學”背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過程中,我收獲了許多寶貴的見解,也對這一社會現象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
“孔乙己文學”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的困境與內心的掙扎。“學歷不但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臺,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這句引發廣泛共鳴的話語,深刻展現了大學生在就業時的矛盾心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202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1179萬,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到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高學歷人才數量大幅增長,就業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大量畢業生涌入市場,使得崗位競爭異常激烈,很多大學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困境。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6-24歲青年(含在校大學生)的失業率在逐年上升,在2023年6月達到了21.3%。
通過對微博、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上“孔乙己文學”相關話題的分析,能明顯看出大學生群體對此話題的高度關注。以小紅書為例,其坐擁3億月活用戶,95后占比為50%,00后占比為35%,與大學生群體重合度較高。抓取小紅書平臺點贊量1000以上的“孔乙己文學”相關筆記評論,共計6741條(數據截止至2024年11月17日),從這些評論文本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的焦慮、迷茫與不滿情緒。
從教育與職業的關系來看,許多大學生對教育和就業回報之間的不對等感到失望。有人感慨“讀這么多書有什么用,還不是找不到工作”,還有人在進入基層工作后,發現工作條件和薪資未達預期,加深了對教育系統和就業市場的失望。在職業選擇方面,大學生面臨著教育背景與就業市場的脫節,以及傳統觀念與個人興趣的沖突。例如,有的獸醫碩士在電影院干前臺,還有人因學歷較高難以在勞動密集型崗位找到合適位置,又不愿從事無門檻工作。在個人發展與社會壓力層面,大學生因學歷背景在求職時被認為工作不穩定而遭拒,同時還要承受家庭期望帶來的巨大壓力,父母期望他們從事公務員、教師等“好工作”,這使得他們在就業選擇上受到諸多限制。工作與家庭關系上,家庭對職業選擇的干預也給大學生帶來心理沖突,有人因工作不符合父母期望而遭到強烈反對,即便工作不快樂也因父母壓力無法辭職。此外,社會現象如學歷貶值、就業市場不景氣等,讓大學生對個人發展感到失望和困惑,覺得即便放下高學歷身份也難找到理想工作,甚至產生自我價值認同降低的情況。
面對這些問題,大學生自身需要調整就業心態,認識到學歷是提升自我的工具,而非束縛,積極適應市場需求,拓寬就業視野,將個人興趣與職業發展相結合,勇于嘗試不同領域的工作。同時,高校也應發揮重要作用,優化課程設置,使其更貼合市場需求,加強職業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和就業機會。社會層面,企業應提供更多公平的就業機會,摒棄學歷歧視,注重人才的實際能力;政府需進一步完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市場監管,促進就業市場的健康發展,通過宏觀調控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媒體也應發揮正向引導作用,營造積極的就業輿論氛圍,減少對大學生就業的不當解讀和片面報道。
此次調查讓我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文學”背后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議題,需要大學生自身、高校、社會和政府多方協同努力,才能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讓他們在新時代的廣闊天地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