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歷史,萬物皆循時光,逐年更迭。非遺傳承向何處,取決于我們如何同文明對話。以傳承之韻,護文化之根。為更好了解非遺文化,感受歷史長河中的匠心獨運,福建農林大學數字經濟學院赴福州朱紫坊實踐隊,于2025年1月中旬,先后訪問學習了位于福州三坊七巷內的沈紹安漆藝博物館、鄭崇堯工作室和非遺博覽館,并進行一系列的參觀和體驗活動。

圖為實踐隊隊員們的合照
歲月失語,惟漆能言
郭沫若先生曾評價福州脫胎漆器:“視之九鼎兀,舉之一羽輕。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明朝詩人于嘉也曾說:“著錄布如云,何人丹漆器,玄風白馬談,紫氣青牛志。” 福州脫胎漆器是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的一種傳統工藝品,被譽為中國傳統工藝品的三寶之一,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的瓷器齊名。其特點包括質地輕巧堅牢、造型古樸大方、裝飾豐富多彩。它還具有不褪色、堅固、耐溫、耐酸堿腐蝕等優點。這些特點使其成為一種具有非凡藝術魅力的手工藝術珍品。技藝是虛無的,因為它藏于匠人之手,匿于繭痕之間;技藝又是永恒的因為總有一群人矢志不渝,守護其傳承。清乾隆年間,福州漆藝匠人沈紹安恢復創制“脫胎”技法,實現了漆器從木胎到布胎的飛躍,從而翻開了中國漆藝從民族走向世界的新篇章。先輩們不辭辛勞地從荒山野嶺中采得一斤斤的大漆,歷經千年終于一層層堆積出古代漆藝的盛大圖景。
實踐隊隊員們漫步于沈紹安漆藝館中,于一件件作品中感受漆藝之美,于時代長河中品味歲月故事。展覽館中,一件件珍貴的展品靜靜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在柔和的燈光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大漆馬首,它工藝精湛,紋飾古樸,透露出古代工匠的智慧與匠心。馬首旁邊是一副山水人物對瓶,瓶身畫面上山巒起伏,云霧繚繞,讓人仿佛置身于仙境。這些展品如同歷史的見證者,將一段段輝煌的文明展現在我們面前,讓人不禁為之贊嘆。
圖為大漆馬首
圖為山水人物對瓶
擇一事,終一身
隨后,實踐隊隊員們來到鄭崇堯工作室。恰逢鄭老先生于工作臺前作畫,實踐隊隊員們有了近距離觀摩的機會,并有幸同鄭老先生合影留戀。整個工作室中,都擺放滿了鄭老先生不同時期的畫作,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大幅仕女圖屏風,屏風中的每一位人物都眉眼如畫、獨具風韻。無論是人物、建筑、花鳥還是山水,鄭老先生都將漆畫技藝發揮到了極致,筆下生花,讓人贊嘆不已,由衷敬佩。
鄭崇堯先生的藝術生涯不僅限于創作,他還致力于將漆畫技藝傳授給年輕一代,為中國藝術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盡管已年逾九十,鄭崇堯先生仍然堅持每天到工作室創作和教授學生,他的許多學生也在漆畫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他的這種精神讓福州漆畫煥發了新的藝術生命。
圖為實踐隊隊員們同鄭崇堯先生的合影
圖為鄭崇堯工作室內景
古韻今風,非遺續章
非遺博覽館,猶如一座璀璨的文化寶庫,靜靜地坐落在城市的繁華之中。步入館內,仿佛穿越時空,來到了一個充滿歷史底蘊和藝術氣息的世界。館內光線柔和,映襯著一件件精美的非遺作品,顯得格外耀眼。墻壁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傳統剪紙、刺繡和年畫,每一幅作品都細膩入微,讓人贊嘆不已。展廳中央,擺放著栩栩如生的泥塑、木雕和竹編,這些作品展現了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和豐富想象力。實踐隊隊員們漫步在博覽館中,耳邊回蕩著悠揚的民間音樂,眼前浮現出熱鬧的民俗場景,讓人沉浸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之中,流連忘返。
圖為博覽館內景
圖為館內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