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傳統、紅色基因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精神密碼,不僅是中國民族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凝聚國家、社會和個人共識的重要精神紐帶,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應對一切挑戰的強大優勢。“要教育引導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為充分了解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的多元融合路徑,7月8日,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尋脈文化,筑夢鄉旅”實踐調研團前往李干成烈士紀念館與抱犢寨展開調研。
憶往昔崢嶸歲月,革命先輩們披荊斬棘,篳路藍縷
革命烈士李干成曾言道:“我們要有革命的膽略,堅決領導全區人民完成解放事業,帶領廣大群眾擺脫貧窮,不達目的,死不瞑目。”調研團成員第一站到達李干成烈士紀念館。在紀念館,陶灣鎮團委書記王靜宜分別從初心、為民、廉政、誓言、傳承、使命、魚水、弘揚篇,帶領大家走進李干成烈士勤政愛民、艱苦樸素、高風亮節的一生,再現了李干成烈士在陶灣不懼艱險、開啟民智、播撒火種、壯大組織、發展農會、與敵戰爭、領導群眾翻身直至壯烈犧牲的歷史;再現了他艱苦樸素、一心為民的情懷;再現了他對黨忠誠、矢志不渝、為黨為國為民敢拋頭顱、不惜血肉的英雄壯舉。1948年李干成被坑殺于常家溝,就義前他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李干成堪稱共產黨人的的楷模,他為了解放事業而壯烈犧牲,表現出一名共產黨員堅定的革命意志、忠貞的革命節操和高尚的革命品質,他“丹心昭日月,正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和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2017年,李干成紀念廣場落成,2020年,李干成烈士紀念館建成并對外開放,成為全縣各級黨員干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全新陣地。在這里,廣大黨員干部通過參觀學習,重溫身邊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滋養為民初心,為陶灣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立新功、創佳績,更好的推動了鄉村發展變革的腳步。
感悟紅色精神,在重溫歷史中立根鑄魂。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
團隊成員第二站到達抱犢寨。抱犢寨位于山頂,周圍皆百丈懸崖,南門壁立千崗;西門兩峰對峙,僅隔一米多寬的峽谷;東門右側有“斷山壕”,屬“一夫當關,萬人莫克”之險。山上有泉冬夏不竭,有林茂密可以遮日,故屬易守難攻之地,有中華第一古寨之美譽。團隊成員主要參觀了攻寨指揮部所在地、革命老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火神廟,看到了當年解放軍用過的槍械及作戰文稿,它們生動的展示了當年解放軍誓死克寨、緊張備戰的生動情景,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抱犢寨深刻的精神內涵與美麗的自然風光,使得各地人民慕名而來,帶動了三川鎮經濟的發7展,推動了鄉村發展變革的步伐。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根本。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是相輔相成的,我們需要通過挖掘和利用好紅色文化的資源,讓這些資源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追尋先烈足跡,繼承先烈遺志,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這是我們汲取前進力量的寶貴精神源泉。紅色文化資源是鄉村特色優勢資源,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不僅對于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于鄉村振興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和價值。同時,還需要通過鄉村振興的實踐,讓紅色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聚焦紅色血脈傳承態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紅色育人與鄉村振興聚勢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