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河,螢燭末之光增輝日月。為了讓世界聽見非遺、看見非遺、感知非遺,讓人們愛上非遺,從而為非遺傳承傳播貢獻力量。洛陽市特創建“洛陽非遺會客廳”,旨在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推廣,助推洛陽國際文化交往中心的建設。2023年7月10日,團隊成員特前往陶灣鎮的非遺會客廳展開實踐調查,探究非遺文化項目如何通過傳承擁抱互聯網,增加非遺文化傳播的互動性。
探·洛陽非遺亮相非遺會客廳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迎著絲絲細雨,走在通往洛陽欒川陶灣鎮非遺會客廳的路上,遠處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間,云霧繚繞,時隱時現。上午九時,團隊成員便到達了落戶于奇境欒川康養小鎮陶灣鎮的元居自在民宿。據負責人介紹,早在幾年前欒川本地的非遺傳承人與來自洛陽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等歡聚一堂,就非遺傳承與文旅融合結合發展展開了一場生動的座談。元居自在民宿是由村集體資產的老舊小學改造而來的,民宿一樓是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展覽,二樓則是為提供游客休息場所,其非遺會客廳的落地,聚焦傳統村落中的豐富非遺資源,貫徹《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恰巧今日有非遺會客廳的節目演出,只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傳傳承人張宏偉一人扮演兩名古代士兵,“他們”一高一低,忽而摔倒在地,忽而騰空而起,將戰場上士兵的搏斗場面展現的生動形象。曾被央視網報道的“扎染技藝”“河洛大鼓”“唐三彩微雕”等也將非遺文化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贏得團隊成員的陣陣掌聲,讓團隊成員們體會到了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非遺傳承人作為許多精湛技藝的掌握者技藝傳統文化的傳遞者,對于非遺文化的長遠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非遺會客廳”以非遺傳承人為核心,通過對非遺項目的探究、挖掘、整理,讓非遺火起來,從而使非遺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施以實踐沃土,方成芝蘭玉樹。通過大家的表演展示,團隊成員也體會到了非遺文化和時代的融合之美。
納·洛陽非遺廣納非遺人才
納多元英才,鑄時代強音。“洛陽非遺會客廳”發起人、民建洛陽市委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秦愛花表示,“洛陽非遺會客廳”將以傳承人為核心,通過對非遺傳承人故事挖掘,從而讓非遺傳承項目活起來,做好“傳承”文章,把歷史文脈延續下去,做好“弘揚”文章,把時代價值發揮出來,做好“創新”文章,把文旅業態豐富起來。據了解,自從洛陽非遺絕活和農家樂結合后,生意一天比一天火爆,在青山環抱、綠水環繞的鄉村民宿,這樣的組合并不多見,也為非遺傳承人創新創業提供助力空間。非遺人才的培養的非遺保護傳承的重中之重。為應對非遺傳承人“有藝可傳,無人可教”的情況,洛陽會客廳將非遺技藝的職業教育與非遺保護傳承相結合,與非遺物質的開發相協調,重構教育體系,重振人才榮光。非遺的傳承和保護重在人才的培養,用好非遺人才賦能當地特色產業發展,以專項基金組建非遺文化保護工作隊,開展非遺項目的研究、非遺文獻資料的征集以及非遺傳承人帶頭授藝。
揚·洛陽非遺揚帆傳承運河
承遺風古訓,傳文化薪火。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大上寄語青年“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理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善哉!新時代考題已擬定,新時代畫卷已展開,非遺傳承人應把握當下,不斷完善和修葺自我的“茅草屋”,要有朝益暮習的耐心,要有功不唐捐的信心,更要有相忍為非遺的責任心!非遺文化的認同、線上線下相結合、適度的商業化,這些都是在碎片化時代下的傳播傳承策略。只有喚起大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認同,才會使更多人加入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中去。
非遺“活”起來、“火”起來,正是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映照。回望征途千山遠,翹首前路萬木春。舊征途雖歷歷在目,而新征程已然奏響。人人都可為非遺貢獻力量,授古人之德,開今人之風。《“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所明確了加強非遺調查、記錄和研究,加強非遺項目保護等6個方面主要任務,推動非遺文化和鄉村振興聚勢共贏。讓我們共同描繪偉大非遺新章程,高舉非遺圣火,穿越世紀風云;火熊熊薪傳百代,光燦燦彪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