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品山水游情,憶振興蝶變”暑期社會實踐隊成員余鎖湘于8月5日至8日在家鄉湖北省英山縣探訪學習傳統制茶業感悟。
到達了遠方,本以為距離家鄉遠了,其實心與家鄉的距離卻拉進了。當在外求學的我看到同學桌上一包來自我的家鄉的英山云霧茶,那我從前習以為常的東西在此刻卻讓我覺得無比親切,但深挖記憶發現我對它的了解也僅限于遠處的百畝茶田和桌上的一杯清茶。那一刻,我決定回到家鄉,走近看看家鄉的茶葉,看看它是如何從田間的嫩芽成為了我杯中勾起鄉愁的清茶。
清晨的夏日,山間彌漫著一層輕盈的霧氣,仿佛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微風拂過,幾縷陽光透過茂密的樹葉間的縫隙,點灑在茶樹上,茶樹的頂端的細芽嬌嫩欲滴,透過陽光的照射,閃爍著絲絲金光,宛如夏季的精靈。我踏著清晨的露珠,沿著山間小徑緩緩前行,追隨著那讓我魂牽夢縈的茶香,開啟了我的傳統制茶業探訪之旅。
首先,我來到了英山手工云霧茶的制作起點——英山大別茶坊的茶園。茶園位于一個風景秀麗的山谷中,周圍是茂密的茶園和清澈的溪流。弗一進入茶園,我便聞到了濃郁的茶香,茶園里的空氣濕潤而清新,夏日的炎熱仿佛被茶樹的清香所驅散。幽幽的茶香在空氣中彌漫開來,讓人心曠神怡,讓我仿佛置身于一個桃源般的世界。走近觀察,茶農們正在茶園里認真地采摘著茶葉,他們用嫻熟的手法輕輕摘下一片片嫩葉,宛如撫摸著大地的溫柔。
我忍不住上前與他們交談,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叔笑著和我講起了他的經歷。他說他從5歲開始采茶,10歲開始制茶,如今已經和茶葉打了五十多年的交道了,除了現在見的比較多的英山云霧茶,他還會炒曾經唐朝時作為貢品的英山“團黃”茶和“圻門”茶。他還強調雖然現在機器采茶已經很普及了,但他還是更鐘愛于手工采茶,他解釋說機器采茶傷茶樹而且他討厭那種機器的“隆隆”聲,他們有著自己的采茶歌。說完他便高聲唱了起來“高山頂上一棵茶,不等春來早發芽”,他一出口,身邊的其他茶農們就跟著一起合了起來“兩邊發的綠葉葉,中間開的白花花,大姐討來頭上戴,二姐討來誆娃娃。唯有三姐不去討,手搖棉車心想他……”他們的聲音響徹在茶園的每個角落,如同一股無形的力量,將每個茶農的心靈連接在一起。那歌聲里帶著激情和自豪,同時參雜著男女之間那種樸實真摯的情感,讓我深深感受到了茶葉的神奇與男女一齊勞作的快樂。
雖然一邊說著、唱著但也絲毫不影響他手上的速度,就聊天的半個小時里他已經裝滿大半茶筐了。一時眼熱的我也想體驗一下,但是剛摘了幾片他便連忙制止我,“你這樣摘是不對的,不能用掐,你一掐了之后,被掐地方容易變黑,而且你指甲上的細菌也容易進入斷口中,這樣就影響了云霧茶的品質。你應該這樣,食指下托,拇指下按,輕輕一提,你看!是不是省力又衛生?”一邊說他一邊給我演示著,他的手法熟練而輕柔,一片片嫩葉在他的手中被輕輕摘下。雖然用著最質樸的語言最簡單的動作,但我感覺那一刻的他充滿了慈愛,手中的茶葉不止是茶葉,更像是他細心呵護的孩子。
圖為實踐隊員采摘到的新鮮云霧茶
結束了一上午的采摘,我跟隨著阿叔一起進入到了手工茶坊,參觀了英山云霧茶的制作全過程。攤青、殺青、揉捻、炒二青、整形、烘干除雜……經過一整套流程下來,剛采摘下的嫩芽成為了精致的茶葉,太陽也從正頭頂悄悄落下了山。誰能想到小小的一杯手工云霧茶竟要經過近十道工藝,果然對得起那句“千年歷練成云霧”,而這復雜的工藝過程,阿叔他沒有借助任何高科技工具的輔助,全憑一雙手,徒手在一百多度的鐵鍋中反復翻炒,茶葉的溫度和濕度全靠他自己的經驗把控,在炒茶的過程中我想要體驗一下,但剛一將手靠近鐵鍋就被燙的想縮回來,而反觀阿叔的手:皺紋縱橫交錯,宛如歲月的印記,指尖粗糙而有力,因長期接觸火爐而略顯黑痕;指關節因頻繁的炒制動作而略顯粗大,但卻敏銳而靈活。這雙手曾經歷無數次的炒制,感受過火焰的炙熱與茶葉的溫柔。茶漬和茶漬的痕跡在指尖間殘留,見證了他辛勤的勞動和對茶葉的深愛。他笑著說“你們這些孩子們看著炒茶覺得新奇,但在我們這一輩人里就沒有哪一個是不會炒茶的,時代變咯!”
圖為實踐隊員在觀摩老師傅炒茶
“身歷涅槃煉,味甘湯色清”,這是對茶葉的刻畫但又何嘗不是對制茶人的贊頌呢?每一個制茶階段都承載著英山傳統制茶人的心血,他們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固守著內心的寧靜,傳統制茶人熱愛制茶勝于茶葉帶來的經濟利益,他們所制造的茶葉不僅是物品,更是制茶人快樂的心情。那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匠心和一雙飽經風霜的手讓我們看到英山手工云霧茶獨特的魅力,傳統的手藝不能被遺忘,那不僅是技藝,更是記憶和精神。
就當我以為今日的茶鄉之旅即將結束的時候,他又帶我參觀了他們的游客服務中心,再一次推翻了我原有的認知。里面不僅有各種不同品質的茶葉,同時還有茶食茶點茶酒,以及各種憨態可掬的關于茶葉的文創產品,墻上也掛著歷代的茶詩和圖畫照片。他說“你別以為我們守著老手藝就是老古董了,我們也會通過短視頻記錄宣傳我們的傳統制茶過程,還有專門的英山特色采茶歌表演以及采茶制茶體驗,叫什么品牌效應和茶旅融合道路,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看到我們英山手工茶,幫助它傳承下去。”
確實,這不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傳承非物質遺產是保護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任務,要注重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使其在當代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段話最好的詮釋嗎?傳統制茶人他們對手工制茶的執著讓我看到“傳承”與“堅守”,但他們的游客服務與科技宣傳又讓我明白了對于傳統手藝和文化除了“傳承”,也要“創新”,要與時俱進,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只有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茶葉作為鄉村的一張名片,承載著鄉愁和記憶。手工制茶人們用自己的雙手將鄉村的特色和獨特之處傳遞給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鄉村的魅力。他們的做法讓我明白了:用對傳統手藝地堅守筑成記憶中的桃源,用與現代科技地結合營造新時代的繁華,這是茶香久傳之道,也是傳統文化和手藝復興之法。(通訊員:余鎖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