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鄉村行,山水青年聲。華中科技大學“品山水游情,憶振興蝶變”暑期社會實踐隊于8月5日至10日以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為主要調研地點,探究英山縣特色產業在鄉村振興事業中的貢獻與潛力,進行一系列調研活動。一方面從政府角度,了解當地政府對鄉村振興現有成績的評價以及進一步的思考和規劃;另一方面從社會角度,了解鄉村振興政策實施后英山縣特色產業的良好發展以及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采訪座談指方向
8月5日上午,實踐隊首先來到英山縣鄉村振興局經行采訪,從總體上體悟英山縣鄉村振興的成就與困境。
采訪中,英山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吳方從住房改造、飲水安全、交通改善、教育幫扶、幫助就業、金融扶貧、醫保報銷、民政關懷等八個方面向實踐隊員詳細講述了英山縣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上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她的講述讓實踐隊員們明白了,鄉村振興不止是GDP上簡單的數字變化,而是涉及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吳局長也對實踐隊員們發出鼓勵和期許,希望大學生們可以在假期多參與一些家鄉的關心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青年志愿者活動,并且畢業后能返鄉創業,在家鄉的土地上發光發熱。
紅色舊址振精神
實踐隊員共同追尋英山縣的紅色記憶,感受與傳承紅色精神。在英山縣烈士陵園內長達數十米的墻磚上密密麻麻地刻滿了兩千多名英烈的姓名,書寫出了我們的先烈們英勇無畏、前仆后繼的犧牲精神;陳列館內那銹跡斑駁的鋤頭和長矛,暗暗銘記著它的主人曾經的不怕困難、勇敢斗爭的英雄事跡;館內那一張張黑白的照片背后都埋藏著一個個鮮紅、無奈又感人的故事。
辛亥革命、鄂豫皖根據地、蘇維埃政權、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實踐隊員們第一次感受到這些活在歷史課本上的名詞原來離我們這么近,那紅色的事跡、紅色的精神慢慢地、慢慢地從書本上、從圖片里流入了紅色的血液中。
茶鄉之旅明特色
實踐隊還分別前往英山大別茶坊與英山大廣茶業,體驗傳統手工制茶和現代工業化制茶的全過程,品味英山特色的茶文化。
在傳統制茶中,實踐隊員們跟隨大別茶坊工作人員體驗了采摘和制作的全過程,看起來小小的一杯茶,它的制成要經過采摘、攤青、殺青、揉捻、炒二青、整形、烘干除雜等近十道工藝。這復雜的工藝過程,沒有任何高科技工具的輔助,全憑一雙手,徒手在一百多度的鐵鍋中反復翻炒,茶葉的溫度和濕度全靠制茶人自己的經驗把控,每一個制茶階段都承載著制茶人的心血,他們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固守著內心的寧靜。那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匠心和一雙飽經風霜的手讓實踐隊員們看到茶鄉獨特的魅力,傳統的手藝不能被遺忘,那不僅是技藝,更是記憶和精神。
在現代化制茶中,英山大廣茶葉負責人楊躍飛帶領實踐隊員們參觀了廠內今年3月投產的智能化生產線,從傳統制茶的近十道工序到現在智能化生產線內的無需人工直接一條線完成由鮮茶到成品的全過程,讓實踐隊員不禁感慨科技的強大生產力。
同時,負責人還向實踐隊員們講述了他的茶旅融合道路,用特色品牌帶動旅游業發展,美化茶旅基地,為游客提供“采茶、做茶、品茶、賞花、摘果、休閑、觀光、采購農產品”等一系列活動,讓實踐隊員們學習到了以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旅游的模式案例。
青山綠水助崛起
英山縣大別山南武當旅游區、英山縣吳家山森林公園、英山縣畢昇大峽谷漂流、英山縣四季花海景區……每一個地點實踐隊員都一一用腳步丈量。他們發現英山縣利用了當地多山地丘陵峽谷的地形特點,在山勢陡峭的吳家山坐上滑索“一覽眾山小”,在四季花海游賞“山頭谷間花不同”,在畢升漂流感受“青澀浪花打身邊”,在英山湯池中“溫泉水滑洗凝脂”,因地制宜,利用當地青山綠水的優勢建立其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旅游業。
山拉滑索建花海,水修漂流泡溫泉。青山綠水生態興,濕地氧吧共呼吸。
此外,實踐隊還前往了英山縣張家咀濕地公園和西河水廠,了解在發展過程中的生態保護問題。張家咀濕地公園的工作人員向實踐隊員介紹他們將張家咀水庫庫區建設為濕地公園不僅使庫區水的自我凈化能力更強,同時也保護了許多珍稀動植物,實現了經濟和生態的雙豐收。這山水游幫助隊員體悟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正含義。
畢昇故里品文化
在英山縣草盤地鎮畢昇紀念園,實踐隊員們共同了解和學習四大發明與畢昇文化。園區內采用古典文化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方式,原始的繁體拓印書籍,上萬字的繁體刻章,還有活字印刷體驗活動無一不讓實踐隊員們感慨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華夏先祖的偉大智慧;AR、VR、沉浸式體驗、動漫虛擬、互動投影的栩栩如生、如臨其境又不禁讓人驚嘆于現代科技的巨大進步。通過實際體驗實踐隊員們認識到:傳統文化是根,而要讓它接受當代科技雨水的滋潤才能更讓它走進人們心中。
(通訊員:余鎖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