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隘中窺探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為積極響應2023年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工作的號召,通過社會實踐深入學習了解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長安大學“尋中華文明之根,傳中華文明之魂”暑期社會實踐隊8月10日前往陜西寶雞古大散關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實踐、隨機采訪等形式了解古大散關歷史和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
道德源地:萬經之王《道德經》在此著作
古大散關道德真源殿供奉著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老子——李耳。據古大散關文化博覽館館長介紹,我們所熟知的老子西出函谷關并不符合史實。老子當時應該西出的是大散關,厘證有三:首先,我國史學家普遍認為,老子的生卒年代大約是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年471年之間,但是,“函谷關”這個名稱首次明確出現在我國已有的史料中是商鞅因變法逃避追殺逃出“函谷關”,而此時已經是戰國時期,距離老子生活的年代已相距一二百年了。而大散關則不同,大散關是西周天子分封給功臣散宜生的諸侯國,因此,大散關在西周時期便已經存在了,在時間節點上符合老子生活的時間年代。其次,老子當時之所以西行,是因為對周王朝感到失望,想西行尋找人文始祖之地,而函谷關位于今河南省境內,老子如果西出函谷關,仍然在西周境內;而大散關是周王朝最西邊的諸侯國,出了大散關即逃離了周王朝。最后,根據部分相關史冊記載,老子著經并非在函谷關,而在大散關。據《寶雞縣志》記載:“周尹喜為散關令”,而東晉葛洪《抱樸子》記載:“老子西游遇關令尹喜于散關,為喜著《道德經》一卷”。基于上述三點,老子西出并不是函谷關,而是大散關。對于實踐隊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對以往知識的沖擊,也是對中華文化的一次全新認知。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自然也有千年歷史,更有不少的上古傳說,為考察中華傳統文化增加了不少困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將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兵家必爭:依托險要地形抵抗異族
大散關,因置關于大散嶺而聞名,因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古以來就是關中四大門戶之一,據史料記載,大散關曾發生戰役70余次。從漢代劉邦采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經由此關,到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無不體現著大散關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南宋抗金時期,吳玠、吳璘二兄弟依托大散關抗擊金兵,避免金兵乘勢南下,大大延緩了南宋的滅亡。到了近代,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在大散關附近發動秦嶺戰役,消滅胡宗南所率領的國民黨部隊,使大散關真正從“兵家必爭”成為了“旅游關”“百姓關”。而正如古大散關文物博覽館解說員所說的那樣“過去的人們為了追求和平美好的生活,一次次依靠大散關付出巨大的代價抵御侵略,現在我們過上了如此美好的生活,正是過去的人心心念念的大同社會啊。”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要時刻牢記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努力鍛煉本領,積極投身到祖國建設的偉大浪潮中。

寶成鐵路:蜀道從此成通途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但卻并沒有難倒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大散關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條最艱難鐵路寶成鐵路的建設。寶成鐵路,穿越八百里秦嶺,面對秦嶺及其復雜的地質構造,花崗巖、石英巖、綠泥片巖、礫巖、干板巖,工程不是橋梁連著隧道,就是隧道連著橋梁,工作環境艱苦,施工量大。寶成鐵路全線共有隧道304座,總延長84428米,約占線路總長度的12.5%。僅秦嶺北段線路就有隧道48座,建設長度達17122米,平均每公里380米。尤其是廣元至略陽間的魯光坪地段,隧道群連綿不斷,而據統計,建設寶成鐵路挖掘隧道而出的泥土如果砌成1平方米的小土墩,連起來可繞赤道一周。但是,即使是這樣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中國共產黨依然帶領中國人民通過頑強奮斗,最終戰勝了“難于上青天”的蜀道,成功建設了寶成鐵路,在修建寶成鐵路的過程中,有多少英雄付出了生命現已無從考證,但是,作為后輩的我們卻從未忘記他們。現如今,雖然寶成鐵路已不再被使用,但當地政府依然保留了一趟K6063次列車由寶雞市開往廣元市,就是為了告誡后人,不應也不能忘記先輩們的付出,讓“寶成鐵路”精神成為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力量。

一座小小的關隘,一段悠長的歷史,古大散關見證了華夏民族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習近平總書記說:“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作為新時代青年,廣大青年要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讓中華文化屹立于世界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