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子下三鄉:訪安徽名人館,感受前人風骨
從古至今時代的發展和變更都是人們不斷進步的體現,而進步的條件則是不斷地學習,對于前人的精神和作為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解和傳播名人精神。
為了更加深入了解前人的光輝事跡,感受靈山秀水之間的徽風皖韻,2023年7月31日,安徽工業大學建工學院實踐隊隊員參觀安徽名人館,通過此次參觀,在加深對名人了解的同時,增強實踐隊員的家國情懷,并將前人的精神發揚光大。
文字是構建語言的前提,語言是一個民族穩定形成的基本條件,也是作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和現代人一樣,古人通過書籍將自己的思想傳播給大家,但他們沒有合適的工具只有手寫,所以出書的效率極低。也正是如此,一千年前生于淮南的畢昇專事手工印刷,在印刷實踐中,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發明了偉大的活字印刷術,其中的膠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更是起到根本性的改革。畢昇的成功是必然,首先他是一個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印字效率這個問題在他的身邊發生,并且他在不斷研究,吸取教訓最終才有此成就。
“英雄割據今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這說的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我們發現每一位偉大的領導者都是從小就能看出其與眾不同,曹操自幼就任俠放蕩,二十歲就參加的鎮壓軍,之后更是刺殺攝政君董卓而成名。在官渡之戰上更是大敗袁紹,最后統一北方。當然再強大的人也有低谷的時候,赤壁之戰上大敗,被迫逃亡。但他并沒有就此一蹶不振,反而吸取教訓,穩扎穩打,最終為后代穩定勝局。我認為曹操的成功和他用人唯才有很大的關系,還有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更是不可忽視,《短歌行》更是出現在教材之中,可是對于曹操的功業及其為人,后世評論之多,分歧之大,但我們不可否認曹操對于一個時代的影響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的成就可以續寫成一段傳奇故事,他出身貧苦,由于天災不斷作為農民家庭出身的他為了活命只能離家逃生,他先是做了行童,后又到處流浪行討三年。而投奔紅巾軍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最終一步步走向建朝偉業。雖然坐上了皇帝,但是出身貧苦的他很在乎百姓的生活,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減免賦稅,對于那些貪圖享受不守國法的官員絕不心慈手軟,甚至有了“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他的經歷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的奮斗和努力能夠改變人生,不要抱怨環境,古人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自古巾幗不讓須眉,清代天文學家王貞儀就是一個代表,她從小的家庭教育就很好,總是寫詩作文的她對世態人情十分敏感,對社會現實有獨特的思考和認識。他很是反對重男輕女,認為男女心性相同,學問未必盡為男人而設,女子亦應有求知識的權利。甚至學習騎射,練就“發必中的”的高超本領。與普通女性婚后持家不同,王貞儀并未停止讀書求學,她對探索宇宙星辰的奧秘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經常自己做實驗,觀察各種天文現象,甚至宣傳闡述哥白尼的“日心說”,后又撰寫的《月食解》一文。精辟地闡述了月食發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等知識。她的成功與其孜孜不倦的學習和探索的精神密不可分,即使是在女子社會地位低的時代下依舊堅持踐行自身才德觀,頑強地頂住封建禮教的重壓,這種精神難能可貴,值得學習。
通過此次宣講,實踐人員了解了許多前人的偉大事跡,認識到他們不管在怎樣艱難險阻的環境下都能做出這些成就,我們這樣良好的生活條件和社會資源下,應該更加努力奮斗,接過前人的接力棒,踏上屬于自己的旅途,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夏宇坤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植”因有你,點燃綠色環保希望
- 2023年7月26日至28日,全體成員抵達西寧站,12名實踐成員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為期3天的青海生態環境科考實踐活動。團隊在“美麗
-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