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chuàng)新的寶藏。2023年8月8日,安徽工業(yè)大學建工學院實踐隊隊員參觀安徽名人館,通過此次參觀,在加深對名人了解,以及感受傳統(tǒng)文化
《同光十三絕》是晚清畫師
沈蓉圃繪制于清
光緒年間的工筆寫生戲畫像,該畫作參照清代中期畫家
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中的戲曲人物,用
工筆重彩繪制而成。正如
景孤血在《題十三絕圖詠》中所評“墨彩如生,吹氣欲活”。
《同光十三絕》是一幅工筆寫生戲畫像。該畫繪有老生、武生、小生、
青衣、花旦、老旦、丑角,均是畫家選擇的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徽調(diào)、
昆腔的
徽班進京后揚名的13位著名
京劇演員。該畫原圖高約三尺,長有丈余,所繪人物形態(tài)自然,各具表情,衣帽須眉,真實細膩,通過繪畫中演員之扮相、面部之表情及服飾之特點等,生動地展現(xiàn)出每位演員的
人物性格特點,此畫的誕生又為研究京劇早期的服飾、扮相和各行角色的藝術(shù)特征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
程長庚(1811~1880),名椿,譜名程聞檄,一名聞翰,字玉山(一作玉珊),號榮椿,乳名長庚。道光年間入京,曾先后居住宣南石頭胡同和百順胡同,享名后寓所名四箴堂。祖居安徽懷寧石牌鎮(zhèn),清嘉慶十六年農(nóng)歷辛未十月初七日出生于潛山縣黃泥鎮(zhèn)程家井,為程氏51代裔孫。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間三慶班掌班人。幼年在徽班(三慶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隨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關(guān)》、《戰(zhàn)長沙》的演出嶄露頭角,后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同治、光緒年間,任三慶班主,同仁尊稱其"大老板"。曾任“精忠廟”廟首,三慶、春臺、四喜三班總管。
在京劇第一代著名人物中,程長庚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工文武老生,腹笥淵博,能戲300余出,與四喜班的張二奎、春臺班的余三勝并稱為“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為“三鼎甲”之首。陳長庚為京劇藝術(shù)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徽班領(lǐng)袖”、“京劇鼻祖”、“京劇之父”等。
清光緒五年農(nóng)歷十二月十三日亥時歿,葬于彰儀門(今廣安門)外石道路旁北側(cè)。
程長庚出科于徽班,自然他所學的同樣具有徽班演員的特點,那就是文武昆亂不擋,十門角色都能拿起來。由于他有這樣扎實的根底,所以能演劇目十分豐富,不僅老生本工的正副角色,他都會,而且武生戲、凈角戲也都能演。即以他的靠把戲來說,五種顏色靠戲的角色,他都能演。
程長庚唱腔,脫胎于“徽調(diào)”,取法于楚調(diào),兼收昆曲、山陜梆子諸腔之長,溶匯為“皮黃調(diào)”,卻以徽音為主。當時稱徽派。倦游逸叟在《梨園舊話》中說他“亂彈唱乙字調(diào),穿云裂石,余音繞梁而高亢之中又別具沉雄之致”。他的嗓音內(nèi)行話叫“腦后音”,他講求字正腔圓,不事花哨,直腔直調(diào),沉雄爽朗。他的唱和念法,是柔寓于剛;發(fā)聲吐字,安徽的鄉(xiāng)音土味較濃。
程長庚的做工身段,一招一式,都是遵循老徽班演法,絕不稍逾規(guī)矩。他的投袖(單投袖),揚袖、捋髯等小身段,也無不講求“端凝肅穆”。他的表演善于體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現(xiàn)其氣質(zhì)、神采,做功身段沉穩(wěn)凝重。他為人正直,戲德高尚,技藝精湛,備受同行的推崇,并能以身作則,班規(guī)嚴整。他為維護演員的人格,力主廢除站臺(開戲前旦角演員站在臺上應酬看客)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