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子三下鄉:學習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
為了了解并宣傳名人事跡,2023年7月17號開展了一次關于名人事跡宣講的活動,本次活動我們實踐隊走進渡江紀念館通過查閱資料和現場講解,去深刻了解渡江戰役,并人民群眾宣傳。
剛進入渡江勝利紀念館的范圍內,我們本想一鼓作氣沖過去的,但是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座橋。我們從橋上往下看見了一艘小火輪,火輪上清晰地寫著“京電號”三個大字。 進了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紅軍戰士過大江的壁刻。隨后我又看到了一些武器、的軍服、公文箱、公文包……。再往后走,是一幅畫,畫中描述了紅軍在長城戰斗過后的景像。旁邊有一面墻,中間是個不規則的洞,有些磚上還閃著彩光,像剛被炸開似的。走過墻壁我們看見了一幢幢豪華的房子,再往里走是一條小巷,小巷里站著幾個紅宮戰士拿著一條條幅,條幅上與著“天亮了”這幾個字。順著小巷往前走是一幅紅軍登上總統府的'畫像,樣子很壯觀。我們繼續向前走去,我很快發覺,直到現在,我們一直走著的是一條曲折蜿蜒的
羊腸小道。接著,道路越來越寬,越來越大。最后一個類似電影院大廳的場地出現在我們眼前。(注:但不像電影院有那么多椅子,而是一條臺階,直到下方。)走到一半,我們又看見了一幅畫,整幅畫面都是紅色的,就像是被鮮血染紅的戰場。隨后我們看見了紅軍用的有一定殺傷力的武器。過了一會兒,我們重見光明。有的同學小聲的說:“終于可以出去了!”但導游向另一邊的樓梯走去。但這趟走得很值,讓我們知道了我們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我們再次見到光明,因為剛才,所以對此沒抱太大希望。但是導游走向了大門。就這樣走出了渡江勝利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記載了我們革命祖先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春風和咰,春光明媚。星期天,我們三下鄉名人事跡宣講實踐隊來到了新建的渡江紀念館。老遠望去,就看到了象征著當年千帆競渡場面的49根紅色角鋼矗立在紀念館旁,而在紀念館前早已排起了長長的參觀隊伍,有看似外地旅游團的、有本地的,以中老年人居多。館前有一組塑像,聽大人講那是指揮渡江作戰的我軍將領。館內共分四個版塊,其中一個巨大的聲光電模擬場景十分吸引我們,它用石塊、泥土、蘆葦搭了一個江灘。
畫中的場景,幾個解放軍正向敵人的陣地猛烈地掃射,我想這可能是首批搶灘的解放軍吧,后墻上用油畫的.方式展現出了一只只木船正乘風破浪疾駛著,此時只見解說員按動了下按扭,接二連三的炮聲便響徹耳邊,伴隨著密集的槍聲不時有一道道亮光閃過,背景也出現了炮聲響過后激起的巨浪,現代技術重現了當年解放軍渡江搶灘作戰的場景,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參觀結束,看了這些激烈的場面,我 接著,我們采訪了一位88歲的當年參加渡江作戰的老戰士,他白發蒼蒼,滿面紅光,就是聽力不太好,我想可能是當年在戰斗中被炮聲給震的吧。據老人家講,他當年任渡江某部隊的連指導員,他所在連隊有百十人犧牲在了長江岸邊。他自己身上還留下了7個彈孔。聽到此,我不禁對老人家產生了由衷的崇敬與感激。我們一定會好好學習,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美好!我們為老革命獻上了紅領巾,表達對老一輩革命家的無限敬意!
這次活動,讓我們接受了一次很好的革命傳統教育,使我們在精神上有了很大收獲,祝我們像新芽一樣茁壯成長!
戰爭給人們帶來了災難,成千上萬的人都死在戰爭中,無數人家破人亡或被迫與家人分離,孩子們更是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是無數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解放戰爭時期為我們換來今天的繁榮,我們要學習先烈們的奉獻無畏愛國的精神,應該珍惜和平年代的來之不易,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優越學習環境,我們要努力的學習,不能荒廢時間,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要報效祖國。
我們學生能做的不僅是好好學習,我們還要告訴那些被世俗包圍、對當今世界一無所知的庸人們宣傳、警示,為中國富強而努力是所有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與這些有損國家的勢力斗爭!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吧。
以史鑒今、砥礪前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這份偉大讓我共鳴,人說讀史以明志,正是在參觀渡江戰役紀念館的過程中,讓我更加堅定了入黨的決心。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我將繼續發揚自身優勢,肯定成績,改正缺點,不斷加強對黨的理論知識的學習,繼續完善自我!
(通訊員:季必安)
作者:季必安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植”因有你,點燃綠色環保希望
- 2023年7月26日至28日,全體成員抵達西寧站,12名實踐成員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為期3天的青海生態環境科考實踐活動。團隊在“美麗
-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