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陽晶)
為了幫助農村孩子樹立科學正確的飲食觀念,2023年7月20日,蘭州大學醫療科普之大腸衛士宣講團前往蘭州市榆中縣夏官營鎮開展了為期四周的營養知識宣講。在2023年7月30日,宣講團按照課程難易程度遞增的順序給孩子們進行了“營養素與兒童發育的營養需求”課程的講解。
資料表明,全球很多兒童因為挑食等各類原因,導致身體因缺乏某些營養素而罹患相關疾病。為了幫助孩子們正確認識自己的飲食與身體健康之間的聯系,宣講團決定在宣講活動正式開展的第七天,給孩子們講解“營養素與兒童發育之間的聯系”。
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們對于營養素的認識情況,宣講團提前制作了“營養素知多少”的調查表,并將調查表及時打印發送給了孩子們,讓孩子們利用課堂時間完成調查表并收回進行統計。統計結果顯示,班級中一半以上孩子并不了解營養素的內容與含義。
通過調查結果可以預估,該節課程是宣講正式開展一周來相對最難的一節課,考慮孩子們當下年齡階段的理解認知能力,宣講團成員給孩子們精簡了課程內容,將專業術語用學齡兒童所能理解的語言文字進行了“翻譯”,保證孩子們在課堂上能夠高效有趣地學習。
課程教學從七大營養素的含義、作用、食物來源、缺乏危害、兒童推薦攝入量五大維度對每項營養素進行了詳細講解。
孩子們此前對七大營養素并沒有一個系統的認識,所以在每個營養素的引入部分,宣講團都會給孩子們進行解釋。對于像水,維生素A/C/D等常見維生素,蛋白質這類營養素,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就會比較容易理解;但對于像糖類、油脂、膳食纖維、礦物質這幾類營養素,孩子們就會和意識中接觸了解的物質進行一個混淆,以糖類為例,孩子們可能就會將其單純理解為平時吃的糖果,這時候,宣講團就需要對孩子們進行一個認知上的糾正,用舉例子的方法告訴他們像平時吃的米飯、面條、水果、蔬菜等食物中都含有糖類,而不是僅僅是糖果。這樣,孩子們就不會在課程結束后,對課程內容產生錯誤性的認識與理解。
圖為老師在進行授課講解。
為了保證課程內容的簡潔有趣性以及實用性,在講解營養素的作用、缺乏危害以及食物來源時,宣講團挑選了兒童常見缺乏的營養素種類進行了細致講解,例如,蛋白質、維生素D、鈣、鐵、鋅等。宣講過程中,老師結合孩子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來進行營養素的介紹,比如,蛋白質有助于長高,對于正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要尤其重視蛋白質的攝入,蛋白質作為一項身體必不可少的組成零件,一旦缺乏,就會打破身體的正常運行,宣講團推薦孩子們每天食用一袋牛奶、一個雞蛋。通過簡單易懂的話語,將原本專業復雜的知識實用精簡化,讓孩子們都能夠輕松掌握。
圖為孩子們認真聽講。
在課堂上,很多孩子對于營養素的攝入量這樣比較抽象的量詞很難理解掌握,宣講團將可以補充這些營養素的食物的每日推薦攝入量進行了實物展示,教孩子們學會用手來大致估算一天的食物量,并教大家記住口訣“兩指,一拳,一把,一掌,一小捧,一大捧”。
課程結尾,有孩子舉手向老師表態,“老師,我不愛喝牛奶,也不愛吃雞蛋”,宣講團老師根據提前查閱的知識內容,給孩子們介紹了植物性蛋白質補充的最佳選擇——大豆,由大豆制成的豆腐、豆漿、豆干等豆腐類制品也可以幫助人體補充攝入優質蛋白質。通過課程結尾長達一個小時的探討,孩子們對于營養素的了解更加清楚,加深了對營養素知識的印象。
“營養素與兒童發育的營養素”課程講解得到了孩子們的積極認可,通過后期宣講團的再次調查發現,孩子們對于營養素的了解掌握情況明顯改善。根據家庭回訪記錄發現,許多孩子每天回家都會將當日掌握的知識講解給家長聽,在與家長共同學習探討的過程中,孩子們對于營養學知識有了更深的探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