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地區特色鄉村工匠的發展情況和傳統技藝的傳承現狀,8月10日,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匠心報國團隊至山東省煙臺市所城里進行實地調研,并對煙臺傳統烙畫傳承人陳亮進行采訪。
上午,團隊到達所城里,先后參觀了時彥街共17個非遺傳統項目,其中重點參與感受了萊州毛筆、京劇臉譜和葫蘆烙畫三項非遺項目。葫蘆烙畫傳承人陳亮向團隊詳細介紹了烙畫的歷史、發展情況和,并鼓勵團隊成員上手嘗試。他欣喜地講述著近些年來國家政策對非遺文化的支持、人民群眾對非遺傳統技藝的重視,并且表示對于培養下一代非遺工匠充滿信心。
“培育鄉村工匠,賦能鄉村振興”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由之路。本次實地調研,為“匠心報國”團隊開展其他相關活動提供了案例,積累了經驗,推動了團隊對“鄉村工匠”研究走深走實。后續團隊將圍繞“鄉村工匠”主題,開展多方面寬領域的調研活動,鞏固發展研究成果。
據了解,所城里將當地獨特的非遺工藝與商業連接起來,從文化中挖掘經濟價值。區政府對非遺項目給予房租和裝修補貼,對街區統一管理和推廣,利用所城里時彥街12個院落、1500余平方米,推出剪紙、葫蘆雕刻手工藝制作、香制品制作、絨繡等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體驗項目。目前所城里非遺文化業態已達到30%以上,在宣傳非遺工藝的同時也為鄉村工匠的培育提供了新思路。通過引入膠東非遺、連鎖餐飲、文創產品、各地美食、休閑娛樂、藝術空間等眾多業態品牌商戶,吸引游客,激發工匠的創造精神,助力非遺文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