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7月13日電(通訊員 張蘭)為傳承和宣揚紅色革命精神,江蘇海洋大學海洋技術與測繪學院“追溯紅色記憶,賡續精神續寫”——地理信息系統下“兩園兩館”紅色地圖專線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2日來到連云港贛榆區青口十八勇士紀念館參觀學習。實踐團隊在這里學習和了解了青口十八勇士的事跡,并用視頻,照片等方式為紅色專線地圖的制作收集素材。
7月2日上午,實踐團隊早早的來到了青口十八勇士紀念館門口,紀念館位于充滿生活氣息的老街上,周圍是熱鬧的集市,肅穆的紀念館仿佛一直在靜靜的守護著這一地的安寧,青口十八勇士的故事發生在這里。團隊成員們根據提前安排好的分工,一組人進行青口十八勇士的的介紹和紀念館的拍攝,一組來到社區,向社區的工作人員了解當地的退伍老兵和退休老黨員的相關信息,另一組則在集市和老巷子里走訪,青石墻的火叉巷收藏著生活中的故事,也收藏著那段崢嶸歲月的故事。
圖 1紀念館內旗幟 夏梓曦 攝
下午,小組成員們分成兩個采訪小組分別到紀念館所處的火叉巷里進行走訪,寧靜的巷子仿佛有天然的隔音設備,熱鬧的集市并沒有影響到清凈的巷子,巷子里清涼,寧靜又不缺生機,大多數人家門口種著花木,屋頂的凌霄花也似乎在不息地唱誦這里的榮譽。安靜的巷子里,一陣歡快的小調吸引了采訪小組,他們循著聲音找到一個坐在輪椅上正用手機放著小調的老人家。通過與老人的聊天得知,他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黨員了,并且還親身經歷過青口十八勇士的故事,那是在青口戰役勝利之后,擔任掩護任務的十八位戰士為牽制敵人被圍困在青口火叉巷而展開的一場斗爭。老人帶著當地口音,緩緩地跟采訪小組講述,帶著年歲的嗓音依舊有條不紊的,這個曾經經歷過的事件仿佛在腦海里過了無數遍,給他的子孫后代們說過無數遍。他說著不顧危險找便衣幫助戰士們隱藏的黃氏老太太,說著在日偽軍的瘋狂搜捕下,不愿連累老百姓而勇敢沖出來和日偽軍殊死搏斗的戰士們。采訪小組也采訪了其他在樹下乘涼的居民。在當時那種人人自危的艱難時候,仍有不顧危險的軍民互助,以及戰士們將生死置之腦后的革命熱情深深地打動了采訪小組。
歷史的痕跡刻在古老的巷子里,刻在經歷過了歷史的人們的皺紋和傷口上,流血的傷口結了痂,和深深的皺紋一起組成如今縱橫交錯的壯麗山河,厚厚的土地下沉睡的英魂們雖不能親眼見到新中國的繁榮,仍有見證了中國從崢嶸歲月到現在的通達昌盛的人們存在。實踐團隊的成員的也感到作為青年一代的責任沉沉的,穩穩的推動著他們前行,歲月在發酵,陳著一壇香醇的美酒,為一代又一代的“出征人”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