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十堰7月4日電(通訊員 武彬恒 李傲 張忠玉)十堰依托著著二汽,從一個小城鎮逐漸發展成了一個現代化工業城市。放馬坪人和二汽人手牽手,心連心,共同用汗水澆鑄出了艱苦創業的三線建設精神。為了更好地了解三線建設的精神內涵,7月4日,在負責人的帶領下,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探憶·裕農”社會實踐小隊來到了十堰放馬坪開展調研活動。
放馬坪的由來實踐隊員們走進放馬坪,便看見小巷的墻壁上刻著一幅幅壁畫,它靜靜地佇立在時光的河流里,高昂頭顱,任憑風雨侵襲;又時而微微的彎下腰,向路過的旅客講訴著放馬坪幼時的記憶。
在一面被時光細細漂洗過的墻壁上,實踐隊員們看到了放馬坪名稱的由來:據《湖北省十堰市地名志》記載,放馬坪,源于李自成在此地放馬而得名。 李自成, 1629年起義。繼稱闖王。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4月,兵敗山海關,出北京,率軍南下,抗擊清兵。路過湖北十堰花果時,發現犟河北岸有一坪子,背山面水,林疏草密,遂放馬坪上,駐扎休整。李自成離開此地后,空留月色。為紀念他“賑貧困、務農桑”,將此地叫做放馬坪。李自成這種心懷宏圖,不畏挫折,養精蓄銳,志在必得的義軍精神,在放馬坪留下了深遠歷史影響,為后來的三線建設精神創造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圖為實踐隊員們觀看壁畫上的放馬坪賦。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曾欣宇 攝
拜訪老兵之家在老黨員楊志金老先生地邀請下,實踐隊員們走進了老兵之家。推開大門,就是一片片趾高氣昂的勛章,它們在經過血與火的煅燒后,像一個個威風凜凜的將軍。“將軍”們的旁邊是一張張照片,照片上和藹的面孔就是這些“將軍”的主人。
楊志金老先生向實踐隊員們介紹了這些革命老人們:三線功勛——高鳳歧,1923年1月出生手遼寧,1945年10月參加革命,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3月由鐵道兵一師二團轉業至二汽化油器廠。上世紀,先后參加了遼沈戰設,平津戰役,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戰爭,榮獲解放獎章等,在建設期間,先后參加過云南東川支線鐵路、貴昆鐵路、成昆鐵路、襄渝鐵路和第二汽車制造廠的發展建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國際主義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神槍手——楊慶德,1937年5月出生手花果放馬坪,二汽軸瓦廠退休職工,1956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1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部隊多次受到營、連屬獎,1964年7月,在北京軍區年度比武競賽中獲得“一級優秀射擊手”稱號。
徐成惠,1964年入伍,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海艦隊上海淞滬區372部隊的一名模苑班長 ,1967年12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海軍“戰斗英雄”麥賢得一同接受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的接見。1971年3月,他光榮退伍,他的戰友董金發(浙江1969年兵)送他了一根老家帶到部隊的《越是艱險越向前》竹扁擔,手是,他就用它挑著行李和照片從上海回到了湖北監利老家。1971年6月10日,他又用這根席擔,挑著行李和這張照片來到了十堰,扁擔從“瑞安——上海——監利——武漢——丹江——鄧灣——十堰——花果”行程達數千公里,記錄了他的青春年華,留下了他一生最美好的回憶。2021年9月3日,他和妻子唐蘭珍一起將珍藏了五十多年的老照片和扁擔一井捐給了放馬坪“老兵之家”。
聽到這些老黨員的革命事跡,實踐隊員們對他們欽佩不已,紛紛表示要向這些黨員們學習,要將他們這種不畏艱險,用于奉獻的三線建設精神繼承并發揚光大。

圖為革命黨員的勛章。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曾欣宇 攝
參觀文化古巷實踐隊員們走到在街巷中間,一面極具年代感的文化墻吸引了隊員們的目光,馬燈、老石磨、電風扇、燒柴的灶臺、暖水瓶、留聲機、黑白電視機等眾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物件,巧妙地鑲嵌于文化墻上,成為那個時代的縮影,也折射出了時代的變遷,令人不由地沉醉于舊時光中。
在小巷的一角,隊員們看見了一口傳說建于明萬歷年間的古井。這口井深13.5米,水量充沛,水質清澈,冬暖夏涼。在古巷西頭,有一棵距今400多年的大柏樹,遠近聞名。隊員們在現場看到,古柏樹高近20米,樹干粗壯,一人張開雙臂難以合圍,樹冠上懸掛著的眾多祈福紅布隨風飄揚,形成獨特的風景。負責人告訴隊員們,對于放馬坪巷來說,古樹是這個村落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有生命的地理坐標。

圖為實踐隊員們參觀文化古巷里的雕塑。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曾欣宇 攝
上世紀七十年代,二汽軸瓦廠、二汽化油器廠分別建在村子東西兩側。東風人與放馬坪人同心攜手、艱苦創業,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優良品質展現得淋漓盡致。數十年過去,這里見證了老一輩創業者艱苦奮斗的歷史,豐富的汽車工業文化遺產讓這里美名遠揚。
通過這次活動,實踐隊員們首次了解十堰三線建設的歷史,領悟到了革命前輩們不畏艱險、勇于奉獻的三線建設精神的珍貴,這對于肩負著社會發展重任的青年大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這里的負責人對隊員們說“一切都變了,卻又從未改變”,就像這條街道里的“時光隧道”,墻面上故事雖被定格,但屬于老一輩人的三線建設精神卻會一直傳承下去,愈久彌新。